中国国家统计局9日公布,11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5%。在经济稳定恢复背景下,CPI为何罕见地由涨转降?
事实上,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CPI在食品价格上涨带动下持续走高,直至今年初才开始回落,这种高基数效应已经预示了今年下半年CPI增速将呈现持续回落趋势。
近期CPI走低,同样有食品价格变动的因素。11月份,随着中国各地区各部门持续推进“六稳”“六保”工作,猪肉等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继续回落。
当月,食品价格同比涨幅由上月上涨2.2%转为下降2.0%,影响CPI下降约0.44个百分点,是带动CPI由涨转降的主因。其中,猪肉价格同比下降12.5%,降幅比上月扩大9.7个百分点,仅此一项便影响CPI下降约0.6个百分点。
但PPI尚未转正,CPI又现负增长,这让一些人生出对“通缩”的担忧。在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看来,据此判断中国经济陷入通缩还缺乏依据。
一方面,CPI仍然受食品价格变动主导,而食品价格又主要受猪肉价格主导,去年通胀中枢走高和今年通胀中枢回落,基本都是由猪肉价格变动引起的食品价格变动所致。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更能反映经济真实需求,11月份核心CPI同比增长0.5%,涨幅连续5个月相同,说明疫情冲击后的有效需求仍然较为平稳。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向好,供需逐渐改善,PPI修复趋势日渐明朗,有助于改善企业利润,提振市场信心,从而进一步提升有效需求。
综合来看,温彬向记者强调,中国不存在通货紧缩基础,CPI负增长主要是高基数效应叠加食品价格回落所致,不宜过度解读。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亦指出,11月份整体CPI同比下降没有影响核心通胀稳定,且服务业CPI同比增长0.3%,并未出现下行趋势。
他还提到,在当月非食品价格中,衣着加工服务、家庭服务、教育文化和娱乐和医疗服务等核心服务类消费分项环比增速分别为0.1%、0.2%、0.6%和0.1%,与消费回升趋势相同,居民部门需求恢复仍较为稳定。“核心、服务业和非食品CPI的表现证明当前中国经济基本面仍在稳步复苏阶段中。”
事实上,对于物价稳定,中国官方也表达了相当的信心。
中国央行此前发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亦指出,初步估计全年CPI涨幅均值将处于合理区间。中长期看,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总供求基本平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市场机制作用得到更好发挥,货币政策保持稳健,货币条件合理适度,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
对于后续物价走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认为,出现同比负增长后,中国CPI将在全球经济复苏、国内需求进一步回升共同发力带动下逐渐回升至正值水平。
展望2021年,他表示,随着中国经济逐步进入趋势性运行轨道,物价整体水平将会回归经济基本面,保持温和上涨格局。(记者 王恩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