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谈及公众阅读,有个关键词无论如何也绕不开,那就是“碎片化”。的确,置身数字化时代,碎片化阅读无处不在——在车站、饭馆、商场等公共场所,埋首于手机屏幕者大有人在,有些人即使在大街上行走,也不忘低头频繁地刷手机。他们或浏览微博微信,或迷醉于视听片段,凡此情形,归于碎片化阅读应不为过。公众阅读的碎片化趋向,也在专业调查机构那里得到了印证。第十七次全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保持增长势头,成年国民网上活动以阅读新闻、社交和观看视频为主,娱乐化和碎片化特征明显,深度图书阅读行为的占比偏低。
碎片化阅读究竟是好是坏?在不少人的惯常观念里,它可与“浅阅读”画等号,从而被赋予某种贬义色彩。在他们看来,一个人若总是习惯于碎片化阅读,任之发展下去,势必影响其专注的持久度,不利于个人思想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
这些看法不能说全无道理,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最近看到一位文化界人士的观点,不免眼前一亮,在他看来,“碎片化阅读并不完全是庸俗化阅读,经典有经典的意义,碎片有碎片的光芒。”碎片化阅读,不该被“一棍子打死”。
对于碎片化阅读,大致可从两个方面来予以测度。一方面主要是指内容的碎片化,如充斥网络的种种信息资讯等皆归其列;另一个方面则指阅读时间上的碎片化,不少人等车、购物、休息间隙,见缝插针地通过手机、电脑、电子阅读器来读上那么一两页,正属于此。人们对碎片化阅读颇有微词,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前者,也即内容的碎片化。一个人总是被那些简短、浅显的内容牵着鼻子走并表现出浓厚兴趣,终究不是什么好事,尤其要命的是,在大数据推送技术日臻成熟的今天,一个人越是习惯于阅读什么,就越有相似的内容被源源不断地推送过来。长此以往,正像有识之士所担忧的,它会折损一个人的专注力、分析力、想象力与创造力,令自己的思想领地逐渐杂草丛生。如此阅读倾向,确需努力规避。
至于阅读时间上的碎片化,窃以为不仅不必多加指摘,反而应予积极倡导。现代社会里,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对于不少人来说,能够真正拿出大段时间畅意阅读,无疑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这种情况下,最好能像鲁迅先生所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一个人但凡得空,即通过手机、电脑来阅读自己中意的经典之作,只要坚持不懈,自然会有收获。何况,借助于网络搜索与关联推荐,还可使读者在增强阅读深度的同时探寻阅读的广度。如果说“碎片有碎片的光芒”,那么笔者认为此即为碎片化阅读的一束独特亮光。
说到底,碎片化阅读并没有“原罪”。利用手机、电脑可以进行碎片化阅读,翻阅报纸杂志也是在进行碎片化阅读。一个人只要选择好阅读内容,无论是数字阅读还是纸质阅读,都可以不肤浅,不那么碎片化。以何种载体开展阅读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个人阅读要静得下心来,保持好定力,找得对路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往前走,碎片化阅读照样能撒一路繁花,收无限美景。(作者 周慧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