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新乳业收盘价为17.61元,与8月5日的历史新高比,股价下跌32%,从走势看已成破位下跌之势。
根据新乳业公布的财务数据显示,2017年-2019年新乳业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70.1%、63.6%、61.7%,而同期行业均值则分别为33.9%、35.9%、35.3%,显然新乳业的负债水平明显高于行业。
从2020年新希望乳业半年报看,营收25.56亿元,同比下降5.68%,净利润7667万元,同比下降26.27%。值得投资者关注的是,2020年上半年新乳业净利润中,政府补助占了30%,且近几年这一比例在节节攀升。
在半年报中,新乳业称受疫情影响,导致公共交通受阻,消费者出行意愿降低,学校延迟开学,对乳制品的消费造成了较大冲击,因此造成业绩下滑。然而通过分析近年来新乳业的经营状况,即使剔除了疫情因素,新乳业的情况仍不乐观。
债墙高筑仍并购扩张
2006年7月5日,新乳业前身新希望乳业控股有限公司成立。2016年12月23日,公司名称变更为新希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新乳业曾尝试在港股市场上市,而后又改在2019年1月正式登录A股,股票简称新乳业。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新乳业似乎将并购作为了企业发展的主要战略,早在2002年,新乳业就接连掀起多轮并购,2015年,新乳业又开始了第二轮并购潮,先后将西南地区的四川乳业、西昌三牧、昆明雪兰、云南蝶泉、昆明海子、七彩云,华东地区的杭州双峰、安徽白帝、苏州双喜,华北地区的河北天香、青岛琴牌、朝日乳业及华中地区的湖南南山并入麾下,2019年上市后,又接连收购了福州澳牛乳业相关资产55%的股权和现代牧业9.28%的股权。
另外2020年5月,新乳业再次宣布以17.11亿元收购西北区域龙头乳企寰美乳业100%的股权,引发了业界轰动。
时至今日,新乳业旗下共有41家控股子公司、13个主要乳品品牌、15座乳制品加工厂和12个自有牧场。
根据新乳业2020年一季度的财务数据显示,新乳业账面货币资金仅4亿元,短期借款高达18.1亿元,长期借款达3.96亿元,但是令人困惑的是,在“债墙高筑”的背景下,新乳业仍然选择以17.11亿元的高价收购寰美乳业,不仅如此根据新乳业当时发布的公告显示,以现金方式支付约10.3亿元收购寰美乳业60%股权,剩余40%股权发行可转债支付,此举将新乳业的资产负债率继续拉升。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新希望乳业主打低温策略,而如下图所示,寰美乳业主要产品为常温乳制品,低温奶产量占比不到7%,其中巴氏奶占比仅为0.22%。巴氏奶是未来中国乳业的一个发展方向,但现阶段巴氏奶成本高,市场下沉难度大,因此新希望乳业如何利用好寰美乳业在西北地区的营销渠道网络为巴氏奶打开市场仍是一大难题。
增收不增利,面临双面夹击
数据显示,2017年-2019年新乳业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4.22亿元、49.72亿元、56.7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22亿元、2.43亿元、2.44亿元,而从净利润增长率来看,2017年为47.95%,2018年为9.22%,2019年仅为0.41%。显然新希望乳业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窘境,对此,新希望乳业主要归因于原料奶价格上涨及品牌、营销投入增加。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新乳业2018年报,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共计3096万元,占当期净利润比例约为12.7%;根据新乳业2019年报,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共计4768万元,占当期净利润比例近20%;而根据2020年半年报,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共计2573万元,占当期净利润比例超过30%。不难推断,新乳业增利难的情况似乎越发困难。
从市场分析,蒙牛、伊利等乳业巨头不仅牢牢把控着常温液态奶的市场,而且近年来也在低温奶产品上持续发力,新乳业作为地域性乳企,目前占有的低温奶市场势必会遭受进一步挤压,加之其他地域性乳企与新乳业展开竞争,新乳业将面临双面夹击。
目前看来,新乳业能否解决并购扩张策略带来的“后遗症”将是破局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