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生病第一件事,不是看医生,而是先上网搜?以疫情为契机,在线医疗的市场潜力被充分激发。昨天,京东健康挂牌上市,港股迎来了继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之后的第三家互联网医疗企业,形成“三足鼎立”局面。不过,相比网上买药的便利,现阶段网上求医问诊能获得的服务还远远难以满足消费者的期待。
“再造一个京东”
“健康这个领域做好了,相当于再造一个京东。”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对京东健康业务立下的雄心壮志,如今迈出了重要一步。
2014年,有过宿迁任职经历的泰州市相关负责人找到刘强东,希望和京东平台共同打造“医药城”项目。然而,刘强东派出的第一支考察队伍得出的结论是,“政策没有,风险太大”,“没法做”。刘强东没有选择放弃,让现任京东健康CEO辛利军继续带队调研,并放下“要么做成,要么换人”的狠话,京东健康业务雏形逐渐形成。
事实证明,京东早年对健康业务的看重进入了收获期。京东健康IPO后,截至昨日收盘,市值已达3440亿港元,这意味着其一年时间内市值已增长数倍。
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健康领域面临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诊疗资源和就诊需求不匹配等诸多痛点,这成为互联网医疗近年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据招股书披露,京东健康的总收入在2020年前三季度为132亿元,同比增长77.1%。2017年到2019年,京东健康的收入分别为56亿元、82亿元、108亿元。
实际上,“互联网+医疗”早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除了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微医、丁香医生、春雨医生等互联网医疗平台早已如雨后春笋般林立。
医疗健康行业分析师陈乔姗认为,相比丁香医生、春雨医生等平台,互联网巨头布局线上医疗的明显优势是拥有海量流量。巨头们能够在人们购物、社交、资讯、支付等日常生活场景中切入线上就诊、购药入口,进而培育用户习惯,并使其迁移到自己的就医行为中,从而提升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渗透率。
从“卖药”到“服务”
市民林女士发现身上起了一些红色的疹子,由于工作繁忙,她并不打算为了这点小状况请上半天假去医院,但这些小疹子又让她有些烦心。“像这种不太严重的皮肤问题,或是普通的头疼脑热,我已经习惯在互联网APP上找医生看了。”林女士告诉记者。
受疫情影响,像林女士这样接受互联网诊疗的人群爆发性增长。据统计,疫情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委属管医院互联网诊疗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倍。同时,一些第三方互联网服务平台的诊疗咨询量也比同期增长了20多倍。因为疫情催化,互联网医疗“流量井喷”。借力国家政策的加持,蓄势已久的互联网医疗迎来了春天。
不过,互联网医疗行业复杂,面临行业门槛高、投入大、回报期长等诸多挑战。以率先在港股上市的互联网医疗平台阿里健康为例,持续亏损多年后,直到最近发布的2020/2021财年中期业绩报告,阿里健康6年来才首次实现盈利。
在行业里首家实现盈利的京东健康,也面临建立长期稳定盈利模式的挑战。以2019年为例,在京东健康108亿元总营收中,来自医药和健康产品的销售收入超过94亿元,也就是说,京东健康有九成的收入来自于“卖药”。
实际上,带有卖货基因的京东健康,收入上以产品销售为主也不足为奇,但从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上理解,“卖药”的作用更多是导流,背后的线上问诊、互联网医院才是更大体量的生意。业内普遍认为,这正是互联网医疗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的关键点。
京东健康也正探索向互联网医疗的深度服务商转型。“如果我们仅仅聚焦于医药领域,格局就太小了。”辛利军曾对外表态,京东健康想要实现的是“医药联动”的生态闭环,即线上医疗服务+医药电商的“双轮驱动”。
此外,陈乔姗分析称,京东健康目前的医生储备量在行业内横向对比处于前列,但相应地也要承担较高的人才运营成本。京东健康今年进入了家庭医生市场,这部分市场虽然有发展潜力,但需要相当长的发展周期,回报周期会不断拉长。
线上诊疗“次元壁”待突破
“孩子眼皮上长了个类似麦粒肿的东西,在线问诊找了一位医生,医生说像麦粒肿,但具体如何用药配合,医生只有一句——‘需要到门诊检查一下,面诊后对症用药’。”卢女士讲述了自己近期的一次互联网医疗问诊经验,这次问诊并没有为她解答困惑、缓解焦虑。
目前,互联网医疗支持医生线上问诊,但辅助检查还是只能在线下医疗机构进行。如超声、放射、内镜等检查项目由于医疗设备空间限制等原因,也需要患者到线下机构完成检查才能进行进一步诊疗。
此外,相比于处于“初级阶段”的医药电商,要想真正深入互联网医疗腹地,互联网医疗企业还将面临与医保体系打通等挑战。
“各地医保政策都不一样,如果无法直接连通线下医保,对于用户来说,一旦在平台上购买的处方药没有直接去医院买价格更合适的话,吸引力就会下降。”陈乔姗提醒。
值得欣喜的是,政策东风正徐徐赶来。10月,国家发改委等14部门印发《近期扩内需促消费的工作方案》提出,要在保证医疗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将慢性病互联网复诊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记者 孙奇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