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摩根士丹利研究部门的报告看多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认为中国有能力回避金融冲击,走出中等收入陷阱,预计中国人均GDP将在未来10年内(2027年)从8100美金达到12900美金,于2027年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这份118页的中国经济蓝皮书是30位大摩经济学家和股票分析师的研究成果,因此具有一定的分量。
他们看好中国经济未来的结论多少令市场意外,这也是引起市场关注的原因。因为在过去几年,中国经济面临不少压力,但是,债务、杠杆、结构转型等问题并不能一朝一夕解决,中央政府也在不断提醒风险意识。与此同时,海外对中国经济的论调也明暗不一,中国制造业成本不断提高、资产泡沫不容忽视、国企改革进程缓慢等等,再加上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的对华政策走向不明,所以,国内外对中国经济未来开始忧虑。
具有说服力的是,大摩在报告中并没有回避中国面临的挑战,但他们也根据中国政府过去与现在所做出的反应得出自己的判断,即中国能够经受住冲击。比如中国债务规模过于庞大的问题,蓝皮书认为市场在不了解中国债务循环性质的情况下,高估了中国因债务规模增长而可能面临的金融冲击风险。因为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储蓄,同时在国际上处于债权国地位,净资产结构抗冲击能力极强。再加上中国常年维持巨额经常账户盈余和外汇储备,即便银行系统当中存在部分坏账,中国政府完全有能力通过对市场注入资金,稳住国内流动性状况,避免金融冲击的发生。
这个判断相当程度上是符合实际的,如果机械地按照中国债务规模与GDP的占比来判断中国债务风险,尤其是根据传统的方法与其他国家相比,可能会高估中国债务的风险。而且这里面还没有将庞大的国有资产包括进去,这是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曾经经历危机的国家都不具有的优势。
另一个唱衰中国未来经济的例证是中等收入陷阱,悲观者认为,面对发达市场国家日益膨胀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人均GDP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缺乏进一步增长驱动,以及人口结构老龄化加剧人口红利消耗殆尽等宏观层面出现的问题, 可能导致中国难以从中等收入陷阱中爬出来。
蓝皮书认为,中国政府已经接受长期中低增速的客观现实,并且决策层的注意力正从不惜一切保增长,转向避免金融风险和资产泡沫,这意味着中国政府不会拔苗助长,而是通过改革降低风险。比如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包括去产能、去杠杆等。蓝皮书还提到了一个积极的因素,即中国由高投资转向高消费,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也正一步步向价值链上游迈进,在电信设备、能源设施(核反应堆)、铁路系统(高速铁路)、船舶制造为代表的重工业领域当中,中国企业已可媲美甚至反超发达国家的竞争对手;而高附加值的制造业产品,譬如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业已大量销往海外,占据中国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
我们认为,中国经济确实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而且必须降低经济中的杠杆率,这些挑战在过去几年以及未来一个时期都是中国政府工作的重点。但是,当我们过多关注挑战与风险,却忽略了积极因素。要保持信心。
首先,中国已经拥有数亿中产阶级人口,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追赶型国家所不具有的市场规模优势,这一群体消费升级必然会带来服务业巨大增量需求;其次,中国巨大的人口规模与收入分配差距,也意味着制造业在转型升级时拥有一个完美的过渡市场,低端与中高端需求共存,这为制造业提供了一个缓冲期,这是其他以出口为导向经济体所不具有的优势。
我们相信,只要中国政府不断推进国企改革,避免国企负债率继续攀升并解决其低效问题,成功管控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并达成经济转型,中国完全可以越过中等收入陷阱,在不久的将来,成功地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