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的发展,不论新型城镇化、战略新兴产业,还是创新驱动、转变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升级……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核心元素:提升经济效率。经济增长转型,是在降低增速背景下进行的一场以提高经济效率为核心的改革,其内容既包括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也包括增加技术和创新,更包括市场制度的改革和建设。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光要有大方向上的蓝图,更需要一系列战略框架支撑,还需要找到抓手,提供各种具体措施来实现战略目标。
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必须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从结构上看,经济增长放缓的主要问题是新旧动能更替,这个调整过程还没完成。因此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着力于促进新旧动能转换,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增长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其最初的研究命题是:如何实现劳动力需求增长高于劳动力供给增长?于是就有了评价经济增长的第一标准:新增就业目标。
经济增长创造就业的命题延伸出两个概念:消费需求的增长与投资总额增长,两者合一形成总需求增长。经济学家的分歧在于:一派关注消费,认为居民收入增长应高于经济增长,才能有可持续的需求拉动;另一派则认为应主要关注投资,增长“潜力”主要来自可持续的投资。过去3年,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增长逐年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迭创新高。在本届政府的努力下,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变了,但宏观经济最大的风险依然是多年累积的债务负担。本届政府面对挑战从多方入手,给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提交了一份难能可贵的答卷。
从新旧动能方面看,目前有几个新的迹象,一个是随着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及普惠金融的深入,农村创新创业趋势更加明显,尤其大量新生代农民返乡创业。第二个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出现了新一波重组整合,通过创新解决传统互联网单一的人机信息被动传递模式发展瓶颈,使场景化体验成为互联网消费的新方向。第三是消费新思潮以及新的消费者,一方面消费需求升级,消费观念在变;另一方面,90后消费群体规模迅速壮大,消费规模持续滚雪球增长。这三个新变化最终归结点都是围绕消费。简而言之,当前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消费型社会的建立。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有效需求不足是全球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治理的重大难题。从表象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似乎也存在有效需求不足,但实质上是供给质量不高,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致使需求受到压抑和外溢。
而在各级地方政府以“三去一降一补”为核心任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还出现了一些错误倾向。
首先,只关注产能过剩、库存高、企业负债高、成本高和基础设施短板等供给侧存在的问题本身,只就问题谈问题,而忽视了这些问题的背后结构性矛盾,没有下力气通过深化改革解决结构性矛盾。其次,在“稳增长”的压力下,一些地方政府“选择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愿真心化解产能过剩,甚至以“补短板”的借口继续扩大过剩行业的产能,更有积极性通过推高房价来“去库存”。最后,过于机械地理解“三去一降一补”,看不到这五方面任务之间的有机联系,缺少系统观,只是机械地将每项任务指标化,层层分解,但各个部门之间缺少协调,这不仅使“三去一降一补”的各项措施效果大打折扣,还可能对整体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造成目前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不到位。虽然大方向是有了,但缺乏框架性支撑,就是缺乏对落实的理论技术支持。
我国目前正处于需要大力提升经济效率的关键时期,历经30多年高速增长,经济转入了中速增长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发展质量,而改革开放则是必经之路。
综合目前国内外面临的环境,尤其国内民众对当前改革中面临的各种矛盾表现出的各种忧虑,实现GDP增长6.5%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而关注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反映了决策层对推动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的共识与期待,期许中国经济从单纯强调增长转向更具平衡性的发展。从以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历史进程中对比发现,就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瓶颈而言,在全球没有出现新的经济突破点之前,改进和升级现有产业技术以提升效率是必然的选择。
近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显著降低了投资回报效率。具体而言,就是资本边际效率在下降。从相关的实证研究数据中可以看到,1979年至2009年期间,我国的MPK(资本边际回报率)每年下降的速度约为1.9%。当然这期间出现过几个较为明显的好时期,如改革初期的十年,上世纪90年代前半期,MPK降速非常缓慢。从加入WTO到2007年,MPK甚至出现了缓慢上升趋势。这意味着,这些时期的主要改革措施大大释放了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提高了经济效率。
因此,对比当前中国的发展,不论新型城镇化、战略新兴产业,还是创新驱动、转变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升级……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核心元素:提升经济效率。未来的经济增长转型,是在降低增速的背景下进行的一场以提高经济效率为核心的改革,其内容既包括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也包括增加技术和创新,更包括市场制度的改革和建设。
在今后数年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当长时期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是一条主线。缺少内涵的增长,诸如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病灶”所在。超越这些难题,是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必由之路。如此,调结构、转方式的任务今年显得愈加迫切。改善福利分配、提升创新能力成为无法绕过的命题。
事实上,很多深层次问题,比如技术创新不够,产品满足不了消费者需要,表面上看这是技术创新问题;很多企业高污染、高投入、高能耗、低产出,表面上看是产业结构问题,但是实质深层次的问题是体制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光要有大方向上的蓝图,更需要一系列战略框架支撑,还需要找到抓手,提供各种具体的措施来实现战略目标。
(作者系中国金融网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