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大陆企业,股价在一个早盘半天的时间里biu地一下,最多的时候跌了94%,收盘时跌掉了85%。
100万进去,不到24小时变成15万元。
前段时间深港通推出,很多人都说港股估值低、A股估值高,以后两边连通了,现在买港股是大好机会。机会是有的,但哪有那么好,这次85%就是个例子,再往前的例子就是美图在港股上市,直接就跌破了发行价。
但这些案例,比起港股真正残酷的一面,还是太小儿科了。大家去之前,最好先掂量掂量。
一般而言,我们买卖股票,肯定是低估值的时候买进,高估值的时候卖出,当这个低估值和高估值与一种神秘的内在价值相比的时候,这个套路常常被称为“价值投资”,也就是巴菲特老爷爷的终极内功。
但是,市场就是一个江湖,野路子是很多的。香港股市有一帮天才,会逆练这套内功心法,练到走火入魔,但却把任督二脉打通了,效果异常得“好”。
它的名字叫老千股,我们今天就来讲一个模拟案例。
有一家公司在香港上市,一共有1亿股股票,公司的资产负债盘点之后,净资产还有10亿元,那么每一股的净资产就是10块钱,而股价也正好是10块钱。
上市公司近一两年的财报很好看,利润什么的都不错。这个时候,任何脑子没坏的股票持有者,都不会低价出售股票吧。
第一阶段
股票数量1亿股,股价10块钱,市值10亿
但是,就有一帮天才庄家——往往也是绝对控股的大股东,有的甚至占到股权的99%,不仅不抬高价格,还要压低了价格往外卖,按照9块钱/股卖。股票的价格比每股净资产都要低,于是很多投资者就看到了一个机会,哇不错,可以抄底啊,坚决买进!
有些人9块钱买,等他们买完了,再按8块卖,8块完了再7块,总之就是大卖特卖。卖,抄底,再卖,再抄底,一轮又一轮,一个每股净资产10块钱的股票,股价就这样被打到了3块钱。
一大帮抄底的人很淡定,因为公司还有实质的资产在那,相当于捡了一个大便宜。
有个散户A,在各个阶段都买了一点,最后总计花500万买了100万股,他在上市公司的股权是1%。公司还有比如大厦、设备、知识产权什么的资产,价值大概是10亿,所以A认为自己手里的股票值1000亿。
既然股价低,套不了现,那大不了就长线持有,慢慢等分红。
第二阶段
股票数量1亿股,股价3块钱,市值3亿
其中A持有100万股,占股权1%
股价3块,成本5块
但哪里有这么好的事情,股权是会稀释的。
大股东说,我们公司要搞新业务,钱不够,要发新股票融资。
大股东说有两种方案。
第一种,我们已经谈好融资对象了,给他们批股(相当于A股的定向增发),按照5毛钱/股,给他们配9亿股。甚至有时候,可以直接用这批股票来交换购买的资产。当然,这种都是大股东左手换右手,把其他资产注入上市公司,目的是稀释其他流通股,而其实际成本等于零。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点奇怪,这个批股法,画风有点不对啊,价格这么低、数量这么大,大股东随便来的啊?事实上,港股在这方面的规定,确实就是这么随便,批股(定向增发)只要董事会通过就行了,不需要证监会审批,而且价格没有限制,想多高就多高,想多低就多低。
还有一种呢,大股东吃相稍微好看一点:我给大家机会,能不能把握住就看你们自己的。所有股东,只要持有1股股票,都可以按照1块钱/股的价格,再买进9股股票。
A发现自己的资金已经用在不停抄底上了,剩下没多少钱,算了,放弃配股。结果都一样,股票筹码又流回落到庄家手里。
这下好了,A的股票数量规模一下子增加了一个量级,从1亿股变成了10亿股,原来每个人的股权都稀释到了原来的10%。有的人发现不对已经开始割肉了,股价被打到了1块钱。
第三阶段
股票数量10亿股,股价1块钱,市值10亿
其中A持有100万股,占股权1‰
股价1块,成本5块
新一年的财报出来,亏损了,那就不用指望分红了。
有人眼睛亮,仔细看了往年财报,发现除了去年和前年之外,大部分都是亏损的,而且从来没有分红过,给高管的薪水却高得要命,动辄几千万。去年和前年之所以盈利,是因为做了账面的合法的数字游戏,通过股本重组形式补过来的。
哎呀,A终于发现完了,套现没戏,长期持有分红更没戏,自己是栽在里头了。赶紧出手,能卖多少算多少吧,大家都这么做,股价一路下滑,变成1毛/股,A的本金终于还剩了一点残渣。
第四阶段
股票数量10亿股,股价1毛钱,市值1亿
其中A套现100万股,余10万
成本500万,亏损率98%
谁在做对手盘呢?大股东咯,股票绕了一圈,又回到了他的手里,他又掌控了99%的股票,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10股甚至100股并成1股,拉高股价,再通过内部财务成本等合法方式把财报做好看,开始新一轮的收割。
收割的方式,还有另外一种,就是私有化。我发出收购你手上股权的要约,你卖不卖?当然价格肯定要比这个时候的市场价格高一些,但胜在速度快,而前面这个又要做账、又要各种价格控场,时间当然比较久,至少也要3-4年一轮。
回到第一阶段,
小巴以前刚刚了解这个套路的时候,也会觉得:¥%&*,太不像话了,监管层也不管的嘛?
这就涉及资本市场监管的基础逻辑。香港历来是一个自由都市,小巴猜一猜应该是这样的:
香港采用的监管逻辑沿袭英美,无罪推定。
假设所有上市公司都是希望融资谋发展,监管以事中监察和事后追责为主,尽量不干涉市场自由,因为市场本身的配置效率最高。市场需要的是透明的信息,香港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恶意行为的打击也是最严厉的。
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效率很高,很多好公司融资难,发展缺钱,让他们都来股市融资,简便易行效率高。不利的方面在于,好人、坏人都可以进来,你得练就一副好眼力。
理论上,大部分老千股的做法,都合乎香港股市的监管,但香港本地有经验的散户,似乎已经和这些老千股都绝缘了。
和中国证监会一对比,还是颇为有趣的,后者更像是一种有罪推定,各种融资行为,你报材料我审批,发现你有变坏的倾向,对不起,请回炉重造,尽量不让坏人进来。尽管如此,中国股市的笑话也不少,同时被两头埋怨,一边怨排队太长错过良机,一边怨赚不到钱。
对于投资就像娶媳妇一样刚需的散户而言,它们就像两个完全不同的爹,一手要帮着孩子找媳妇,一手还要管着整个女子学院的毕业证。
一个爹是放养型的。你喜欢美女是吗?可以,我就帮你找美女,她们的个人信息都拿到。怎么分辨,那是你的事。如果她该告诉你的信息故意不告诉你,那锅是我的。但如果她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你看不出来美女是骗子,被骗了你也不要怪我。
另外一个是父爱主义的。这女人我帮你鉴定过了,很坏,你不能娶,这几个好像还可以的,你自己选吧。
至于两个爹能不能保证孩子幸福,他们嘴上当然说的很好,比如香港证监会的法定监管目标里明文包括:
提高公众对证券期货业的运作及功能的了解;
向投资于或持有金融产品的公众提供保障。
但孩子们幸福不幸福,不是大人说了算的。
“七亏两平一赚”这一条,不一定只有中国才有。
A股的散户是80%多,香港是30%多,而美国是不到10%,时间越长,散户洗得越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