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产生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支撑共享经济要素包含了硬件、软件、技术、经济、行为习惯等众多必要条件。
具体来看共享经济产生的背景主要有六个方面:
第一是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2000年第一代智能手机出现,到2016年全球移动智能手机用户数量突破20亿, 移动终端设备渗透率得到显著提升,已占全球人口总数的1/4。2016年中国4G手机用户超过7亿,在中高收入、年轻群体中渗透率更高,移动智能终端普及为共享经济供需双方提供了硬件基础。
第二是第三方支付兴起,2011年央行发布第一批第三方支付牌照,第三方支付得到快速发展,根据比达咨询(BigData-research)最新发布的《2016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第三方支付总交易额为58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85.6%。其中移动支付交易规模为38.6万亿元,约为美国的50倍。目前央行发放了267张支付牌照,形成了3个梯队。按照市场份额算,支付宝以52.3%居首,财付通以33.7%位列第二, 两家支付巨头共占86%份额,组成第一梯队。8家支付企业:拉卡拉,易宝,联动优势,连连支付,平安付,百度钱包,京东支付和快钱,瓜分剩下13%,组成第二梯队。
第三是大量新技术出现,基于位置定位服务(LBS)技术,通过电信移动运营商的网络获取移动终端用户位置信息,云计算运用虚拟化技术、分布式计算扩大了资源共享范围,并通过网络连接实现随时随地访问和存取分布在各数据中心的物理资源和虚拟资源,大数据对海量信息实现了快速的数据挖掘,并进行可视化的预测分析,LBS定位、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创新技术发展,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并提高了交易撮合率,为共享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第四是资源的过剩和闲置,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促发了金融危机进而演变成全球经济危机,带来全球经济增速下滑和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速下滑、有效需求不足带来了产能过剩,大量资源闲置利用率不高。大量闲置资源出现以及如何提高闲置资源利用效率成为共享经济的必要条件。在互联网普及下用户信息共享习惯逐渐养成,与此同时,失业率上升使得人们寻求更廉价服务。“互联网+”与失业率上升成为了共享经济催化剂。
第五是供需双方在共享中获益, 需求方通过合理价格满足了需求,其性价比高于传统商业组织提供产品或服务,并且在消费过程中需求方拥有更多主动权和透明度,供给方从闲置物品中获得额外收益,大大提高其闲置资源利用率,并且在服务过程中得到体验等社交化满足,供需双方在共享中获益,双赢正是共享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第六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经济模式下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产业链相互串联,产业链层层加码以及企业自身缺乏有效协同,导致了交易成本居高不下,影响了市场效率,传统模式商业困局为共享经济提供了发展契机。经济发展带来了城市化进程加快,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7.35%,城市化进程带来了高密度人口,根据福布斯杂志城市人口密度排名,深圳、上海、北京、、广州、苏州、厦门等城市都已进入高密度人口城市,高密度人口带来了更多交易撮合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