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大踏步向制造强国迈进,成效显著,有目共睹。
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制造更耐用了;二是中国制造更高端了。
过去几年,中国大力提倡工匠精神,推进质量强国战略,无论是空调、冰箱这样的大物件,还是插线板、马桶盖这样的小产品,都在质量方面迈上新台阶,“中国质造”逐渐深入人心,“圈粉”大批用户。从“制造”到“质造”,一字之差,折射出中国制造领域的巨大变革,也为提升中国品牌形象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也在告别过去“世界工厂”的固有印象,从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逐步向高技术、多创意的中国创造转变。过去一年,中国国内居民发明专利申请数占全球38%,居世界第一。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的报告显示,中国创新排名从去年的第25位升至今年的第22位,是唯一进入前25名的中等收入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功催生出一批高端制造品牌。比如,华为在全球率先推出高温长寿命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可以将电池寿命提升一倍。“神威·太湖之光”也成为世界首台运算速度超过每秒10亿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更耐用了,更高端了,是趋势,是局部,但还不是全部。从中国制造的平均质量来看,仍未达到世界一流,产品的附加值也达不到工业强国的水平,中国制造的品牌价值仍难与欧美大国比肩。
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近年来,中国产品时常陷入有“创造”没有“质造”,或是有“质造”没有“创造”的境地。比如近来较热的中国无人机,虽然成功在国际市场上拔得头筹,却也因高事故率引发诟病。再如火爆全球网络的中国工兵铲、防弹板,虽因高质量引发惊叹,终究是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小的产品,对中国制造整体品牌形象的提升有限。
出现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与中国制造过于强调“扬长”,忽略“避短”有关。纵观出现的质量问题,或是仍徘徊在低端市场的产品,多出自中小企业。它们利用市场热度,制造劣质产品,做起“一锤子买卖”。这使中国制造面临陷入“木桶效应”的危险,因为这些小小的“短板”,带来的是整个中国品牌的损失,也给制造强国建设蒙上阴影。
典型的案例来自日本。作为全球高铁市场的开风气者,日本高铁一度在全世界独领风骚。然而,因技术故障导致的延迟和漏水,让其日前在英国的“首秀”失利,重创日本高铁形象。而受钢铁、牛肉等一系列造假事件影响,全世界也都向以高质量而久负盛名的日本制造投以怀疑目光。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制造业中那些所谓的小问题、小毛病,如果不认真对待,不注重解决,就有可能成为木桶上的短板,影响中国制造业的整体高度。因此,提升中国制造,除了注重“扬长”,还要学会“避短”,让中国制造业发展更平衡、更充分,从而跳出“木桶陷阱”,成功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