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下大力气深化对银行业市场乱象的整治,不仅是为了银行业自身的健康发展,也是为了防控金融风险、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基础、有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近日,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通知》。据银监会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将重点围绕八个方面、22条要点继续开展整治银行业乱象的工作。
从这一通知的内容看,此次整治行动是2017年银行业市场乱象系列专项治理行动的延续,一方面巩固去年的治理成果,另一方面也在努力探索构建银行业有效监管的长效机制。之所以加大对银行业市场乱象的整治力度,是因为这些乱象不仅危害了银行业本身的健康发展,而且给金融稳定、实体经济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带来一系列问题。
影子银行产品对金融稳定的威胁最大,因为它不透明。在资管机构的操作下,这些影子银行产品总体规模、组合方式、投资流向都让人“雾里看花”,但其展示给投资人的却是高收益率。在高收益率的诱惑下,不断有投资者投资购买,这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资金池,进而加剧期限错配的严重程度,让正常的投资理财演变成“击鼓传花”的游戏,埋下金融风险隐患。
银行业市场乱象从两个方面对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形成了制肘。一是推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银行业市场乱象所导致的高收益率,导致实体企业的贷款利率上升。资金在金融体系空转,而急需金融支持的实体经济却无法获得足够资金,除非愿意接受高融资成本。二是挤占实体经济资金。因为金融投资的高收益高于投资实体的利润率,投资者宁愿将资金用来购买金融产品,也不会将资金用在企业技改、产品创新和开拓市场上,这显然不利于实体经济向高质量转型。
而且,银行业市场乱象对正在着力推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形成极其不利的影响。最为典型的表现是影响“去库存、去杠杆”的效果。银行理财产品追逐的是高收益率,而哪个行业的利润率可以覆盖这个高收益率?房地产。诚然,目前正在推动的房地产市场调控系列举措对房价大幅上涨有抑制作用,但基于对地方政府依赖房地产发展的判断,一些银行仍然更为关注房地产的投资属性,变着方式地持续为房地产商“输血”。这无疑鼓励了房地产商的投资热情,增加了商品房库存。从消费的角度看,居民购房的成本也在上升,从而推动了居民的家庭杠杠率。这显然削弱了“去杠杆”的效果。
下大力气深化对银行业市场乱象的整治,不仅是为了银行业自身的健康发展,也是为了防控金融风险、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基础、有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