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浪微博发布公告,将加大力度处理热搜榜热门话题榜刷榜行为。《公告》列出了一系列被认定刷榜行为突出的话题和热搜词,并对涉事方做出处罚,规定其中提及的相关明星、节目、事件名称3个月不能再上热门话题榜和热搜榜,相关账号3个月不能主持话题。
新浪微博公布的刷榜名单中,涉及了不少公众耳熟能详的当红明星,也将“花钱买热搜”这一隐秘的黑色产业链揭露了出来。其实,在很多网络平台上,刷榜行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比如一些微信大号和营销号刷阅读量、点赞数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在淘宝网上,一些五星卖家的好评也主要靠“刷字诀”,刷单炒信再高价转手也成了一门成熟的生意;新电影上映,免不了去一些评分网站先刷一波好评;一些网游、APP的下载量,直接刷多一个“0”不算新鲜事;点评网站上的不少网红餐厅,人气也是刷出来的……在网络世界,刷,成了无处不在的套路。
刷榜行为制造的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损害公共利益,有的会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比如一些售卖假冒伪劣商品的网店,若消费者只看到刷出来的几十页好评,就有可能上当受骗;有的则是间接的损失。比如一些营销公号靠东拼西凑打造出的所谓爆款文,动辄“10万+”“100万+”的阅读量大部分都是刷出来的,既欺骗了读者,也混淆了广告商的价值判断,更是对真正用心做原创、深耕好内容的自媒体、传统媒体的不公平。长此以往,媒体市场便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刷榜行为制造的虚假繁荣,更损害网络平台的自身利益。网络平台之所以能获得用户,就在于能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降低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若是相关的热搜指数、阅读量、打分高低、星级多少都能靠刷来作假,谁还会相信这些平台上的信息?当这种状态成为常态,公众自会“用脚投票”,离开这些真假混淆的网络平台。
要打击刷榜行为,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加大对网络平台的监督。实际上,有的网络平台并非不知道刷榜行为存在,但是因为刷榜造成的虚假繁荣与平台短期利益暗合,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必须有外部压力的介入,才能让网络平台对刷榜动真格。举例而言,新浪微博此次主动曝光热搜违规话题和账号,直接原因是此前被网信部门约谈,认为平台方对用户发布违法违规信息未尽到审查义务。可见,外部的监管压力不可少。
另一方面,网络平台也要认识到刷榜对于自身公信力的损害,主动打击刷榜行为。当下,互联网公司和网络平台已成为技术进步的主要驱动力,政府监管要深入到技术操作层面,不仅面临技术瓶颈,更会大大提高执法成本。因此,网络平台主动“清理门户”,应是今后打击网络失范行为的常态之举。微博主动曝光一批涉嫌刷榜的明星大V、微信平台更新版本屏蔽了一批刷阅读量的工具、阿里巴巴主动拿起法律武器起诉刷单平台……一批互联网领军企业已认识到打击刷单行为的重大责任。
一个开放、共享的网络世界,是推动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之福。刷榜既有违诚信,更于法律所不容。网络平台享受了互联网发展带来的红利,就要承担起自身的应有义务:在打击刷榜上主动担当,既是为了平台自身的长远发展,也是为了还公众一个真实、清朗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