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具体贸易生态,顺差收窄的过程体现的是贸易达到平衡临界点之前进口逐渐大于出口,而进口增强折射出的是一国内需消费动能的旺盛。目前,我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连续4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这正好与我国贸易顺差持续收窄的时间轨迹相契合。贸易顺差变动与人民币汇率波动有可能形成良性循环。中国企业须紧跟国际市场需求,从供给侧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坚持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创造新的贸易优势。
海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继去年全年收窄14.2%之后,今年1月我国货物贸易顺差较前一月再度收窄59.7%,并创出近11个月最低水平。短周期观察,引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与人民币升值存在直接关联,但也是贸易顺差长期渐次收窄的阶段性表现,从中释放出的诸多积极信号,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场景。
从价值形态看,顺差收窄意味着国内出口企业整体赚取外汇额度减少,反映到GDP之上就是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度降低。按国际经验,经常项目顺差控制在GDP4%之内代表该国国际收支趋于平衡。我国经常账户顺差年度最高值占比曾达7%,但近几年一直处于下降状态,至去年滑落到1.4%,这清晰地说明我国贸易顺差处在国际公认的合理区间,也反映出我国出口优先的政策导向已切换到追求进出口贸易平衡的轨道上,而且在并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已成中国政府政策主流的背景下,贸易顺差收窄代表着我国经济对外贸依存度显著降低,中国经济内生性成长动能与前行独立性大大增强。
作为一种具体贸易生态,顺差收窄的过程体现的是贸易达到平衡临界点之前进口逐渐大于出口,而进口增强折射出的是一国内需消费动能的旺盛。目前,我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连续4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这正好与我国贸易顺差持续收窄的时间轨迹相契合。但在这里要明确,拉动进口的并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生活性消费。看1月的大宗商品进口,除了进口铁矿砂等少数产品价格下跌外,其余均全线上扬,而且涨幅都达到两位数以上,这表明我国的生产性与投资性消费需求非常旺盛,尤其1月的机电产品进口劲升37.1%,反映出我国对高端产品的生产性消费更为强烈。对他国而言,进口消费就是外需,而对中国而言,体现的则是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作为世界上第二大货物进口国,今天我国经济对全球增长的贡献超过30%,伴随未来进口量的持续增加,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压舱石”的作用将更加彰显。
再从出口结构来看,1月的分类指标结果显示,纺织服装等部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下降态势十分显著,其中包括服装、鞋类、家具与塑料制品在内的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量下降了5.3%,占出口总值比重减到了20.2%。与此同时,机电产品出口全线上扬,电子产品及机械设备出口都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整个机电产品出口增长9.4%,占出口总值之比升至58.1%。很显然,我国出口贸易正在朝着国际产业链的上游移动,出口结构处于不断优化中,国际竞争力在显著提升。这代表中国经济结构升级脚步加快,经济细胞中的科技含量不断丰盈,高质量经济肌体正在加速成长。
按照国际贸易理论,贸易方式主要包括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补偿贸易及协定贸易等,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是最普遍的贸易方式。一般贸易是指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单边进口或单边出口的贸易,加工贸易指企业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和元器件,经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再出口的经营活动。1月数据显示,对贸易顺差收窄,一般贸易占比最大,收窄幅度达83.8%,而加工贸易顺差仅收窄18.5%。这种结果更进一步证明了商务部之前的统计推断,即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是由加工贸易造成,而加工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占比逾70%。不难看出,许多外资企业通过在中国的投资与出口所形成的盈利处于非常稳定的状态,凸显出中国市场对外资企业的黏性与吸引力。
当然,也许不少人认为,既然贸易顺差的收窄代表着企业赚取外汇额度减少,那就用不着对此作出更多正面解读,但笔者认为需要强调的是,任何国际贸易都不是利己单赢,而是互惠多赢。来自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报告显示,去年全球有27个国家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17起,平均每3天一起,而且全球三分之一反倾销反补贴调查都针对中国。1月数据显示,中国对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的贸易顺差普遍收窄,对欧盟顺差收窄幅度高达30.6%。这样的情形,尽管对中国出口企业可能会形成阶段性阵痛,但从改善中国贸易环境及减小贸易摩擦频率和降低贸易制裁风险的角度观察,其积极作用仍值得肯定。
从汇率层面分析,1月贸易顺差收窄应当看成是对人民币升值过度的反应。1月人民币汇率急升3.5%,目前徘徊在近30个月的高位。我国的出口数据并没有恢复到历史高点,但人民币汇率已接近历史峰值。而展开历史图景对比,人民币升值压力最大的时期,恰恰是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值最高的时期。不过,由于1月贸易顺差进一步收窄,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占比也将继续小幅下降,这无疑将有效减缓人民币升值压力。看得出,贸易顺差变动与人民币汇率波动有可能形成良性循环,这也一定程度上表明人民币日渐行进到均衡水平位置。
无疑,1月贸易顺差状况还给了我们不少提醒与警示。首先,国际贸易大幅顺差对中国而言已成历史,顺差渐次小幅收窄将成为周期性常态,中国企业必须紧跟国际市场需求,从供给侧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创造新的贸易优势。其次,伴随国内产业升级动能的驱动,中国机电等高端产品的出口规模将大量增加,由此在制造业高端领域有可能遭遇到贸易制裁与打压,我国需要在顶层设计上未雨绸缪。还要强调的是,我国还应坚持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承诺扩大进口,让更多国家和地区有机会享受中国发展的红利。
(作者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