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新增病例的减少,现在我国的疫情仿佛呈现出一种逐渐平稳的态势。也许正是这种平稳的态势给予了我们一种新的希望:也许疫情要不了多久就会完全过去了。
我想不少人心中都存有这样的想法,因此社会上逐渐兴起的一种讨论:疫情之后,我们的社会会出现“报复性存款”现象,还是“报复性消费”现象,我们的社会会不会走向低欲望社会?这都是最近关于经济的热议点。那我今天就来谈谈我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为何会出现报复性消费现象?
近期,我们可以看到网络上有许多的数据,这些数据基本上展示的是我国疫情得到控制后,国内短期内的存款和消费的消长情况。根据这种情况,很多专家对于中长期社会的消费和存款做出了两种趋势判断:一种是报复性存款、一种是报复性消费。
这两种判断基本上是处于对冲的,因为消费和储蓄一直都是一对矛盾。但是在社会没有发生重大事故的情况下,人们通常能够平衡消费和矛盾,形成一种习惯机制。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机制往往就能够使得消费和平衡长期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
但一旦社会发生了重大事故后,这种机制就极其容易受到经济的波动以及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习惯机制都受到了破坏,我们先来谈谈受到破坏之后可能出现的报复性消费的行为。
提起消费我们首先会想到什么,会想到收入对吧?因为我们消费的前提是我们手里必须要有钱。那么在疫情之后,毫无疑问,人们的收入是持续增加的,那么相对应的,人们的消费能力也比疫情中增强很多。
既然有了消费能力,要达到报复性的消费,我们还需要的就是消费动力。那么疫情恰恰就提供了我们所需要的消费动力。因为在疫情中,由于没有收入,许多人的消费需求都是被压抑了,那么在疫情过后则很容易出现这种短期的集中爆发的补偿性消费。除此之外,我们的心理还可能因为受到疫情的冲击,而产生一些价值观的变化,追求及时行乐等,那么这又会促进一些享受型消费的发生。
这样的报复性消费其实曾经出现过,在什么时候呢?就是在2003年SARS时。当时严重的疫情并没有影响我国的外汇的流入,中国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仍然是双顺差,报复性消费势头也很强劲。
为什么会出现报复性存款现象?
但其实我个人更倾向于会出现报复性存款现象这一说法。我认为报复性存款的行为之所以产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疫情之后中国的经济会出现通货紧缩的情况。在通货紧缩下,人们储存的欲望会越来越强烈,也就是说存款的这种行为会增加,但相反的存款的总金额却会减少。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今年疫情到来时,我国正处在资金的流出周期。在这个周期中的一季度由于受到疫情冲击,所以项目基本上都是逆差。逆差之所以没有显示的那么明显,是因为我们的资本项目的顺差与他产生了对冲,才使其勉强为零。
在这样的情况下,央行本应该扩表放水,但是国家为了保持我们的汇率在均衡的水平上始终是稳定的,并没有允许央行做出这样的行为。而是换了一种方法,通过采取降准的方式来扩充流动量。
这会导致一个什么结果呢?就是银行的贷款利率始终会处于高于企业的营业利润率的位置,这就让企业的经营者非常尴尬,因为他们贷款的营收反而赶不上贷款利息的增长。
营收赶不上利息的增长就会导致企业的盈利收缩,从而导致企业投资萎缩,进而造成通货紧缩的局面。从2020年前面四个月生产价格指数的持续下降就能说明通货紧缩确实已经出现了开始的趋势。通货紧缩形成会引发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例如它会导致消费动力下降、存款总额减少。
可能会有人不明白了,为什么我说人们储存的欲望在增加,存钱的行为在变多,但是存款的总额却在减少呢?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通缩紧缩的时候,通货的总量是在减少的。简单来说就是,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是在减少的,总货币减少了,不管你怎样增加存款的行为总额,都不可能会有大的增长,反而还可能会减少。
中国到底会不会走入低欲望社会?
伴随着对这两种现象的热议而来的还有一种担忧:中国会不会因为这一次疫情走入像日本那样的低欲望社会。因为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今年的一月份到四月份,这四个月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178亿元,同比下降7.5%,降幅比3月份收窄8.3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32%。这一数据告诉了我们一个信息:疫情过后的社会,也许并不会出现报复性消费现象,因为现在的数据远远没有到达报复性消费这一标准。
但是这个数据也从侧面了证明了我国巨大的消费市场上消费的格局是多样化的。我国虽然此次疫情导致经济受挫,但是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依然保持有朝气和活力,并不会一次打击就进入低欲望社会。
总结
对于这一次社会的热议问题,我个人更加倾向于这一次的疫情会导致社会之后出现报复性存款现象。但影响也就仅仅到此了,一次疫情并不会导致我们国家整个社会进入低欲望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