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数科再一次改名了。
1月11日,京东正式官宣成立京东科技子集团(简称:京东科技),将云与AI业务与京东数科整合在一起。同时,原京东数科CEO李娅云将出任京东科技子集团CEO。
京东集团表示,京东科技定位于专注产业的数字合作伙伴。新成立的京东科技集团,融合了京东云与AI业务和京东数科的技术服务能力,在统一的云底座上,为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等客户产品技术解决方案,例如面向数字城市的市域治理现代化平台、面向金融机构的资管科技和保险科技、面向企业客户的数字营销和智能客服解决方案等,且这些解决方案已经在业界得到广泛应用。
此前不久,京东数科刚刚对CEO等重要职位进行了调整。其中,原京东数字科技CEO陈生强被任命为京东数字科技副董事长及京东集团幕僚长,京东集团首席合规官李娅云被任命为新的京东数字科技CEO。
这样一来,京东的主要科技创新业务,将全部划至原首席合规官李娅云旗下。
近期的这一系列大调整,也为原京东数科的上市之路埋下了一层阴影。从京东数科递交科创板申请之后,到目前已经超过三个月,距离最终审核的时间已不足一月。
即使忽略金融监管方面的不确定性考量,合并新业务显然需要重新审计,重新合并报表,因此其IPO大概率也会暂缓。
为什么要重组?
去年12月30日,京东宣布经董事会授权推进,京东集团拟将旗下云与AI业务整合到京东数科。京东当时的表述是,“此次业务整合,是基于瞬息万变的行业环境和自身发展战略做出的积极选择”。
从自身发展战略来看,原京东数科和原云及AI业务确实有其整合的必要。此前,京东数科与京东智联云的业务一定程度相互重叠。
公开资料显示,京东集团在2019年12月6日宣布整合原京东云、人工智能、loT三大事业部的架构与职责,设立京东云和AI事业部,并由京东集团副总裁周伯文负责。
京东数科则缘起自2016年成立的京东金融,并在2018年宣布开启“数字科技战略”,不断拓宽其科技业务。
根据官网介绍,京东数科是一家致力于以AI驱动产业数字化的新型科技公司。公司以AI、数据技术、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科技为基础,建立并发展核心风险管理能力、用户运营能力、产业理解能力、企业服务能力,完成了在AI技术、AI机器人、智能城市、数字营销、金融科技等领域布局。
显然,两者的业务边界在内外部都容易引起认知混乱。
比如,原京东数科的智慧城市业务内的“市域治理现代化平台”,在其底层需要云能力的支撑,需要AI能力,但此前后者又隶属于不同架构,很难实现技术协同。
此次业务整合后,其相关解决方案将建立在统一的云底座之上,依托全集团的AI、数据技术、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科技能力,面向行业提供解决方案。
不过,对于整合后的业务负责人等安排事宜,并未出现在公告中。比如,原来指掌京东云和AI事业部的京东集团副总裁周伯文究竟是否会归入新成立的京东科技,尚未可知。
既是改名史,也是监管史
京东科技的两易其名,正是金融监管迭代的典型注脚。
2013年9月,京东金融(京东数科前身)团队成立,首位CEO陈生强2007年4月加入京东,是京东集团的第一任CFO。
2016年1月,京东金融获得来自红杉中国、中国太平以及嘉实投资三家机构领投的66.5亿元人民币融资,融资完成后,估值达到466亿元人民币,成为当时继蚂蚁金服、陆金所之后估值最高的互联网金融机构。
2018年,京东金融低调更名京东数科,强调科技输出,将自身定位为“一家服务金融机构的数字科技公司”。
当时的行业大背景是,原先火热的互联网金融概念在P2P暴雷之下,饱受污名化质疑。同时,监管层对金融业务监管越来越严格,持牌经营成为趋势。央行行长易纲曾多次公开强调,金融要坚持持牌经营,无论内资、外资,做业务之前都要取得相应牌照,金融监管部门一定要加强依法金融监管。
2018年时,京东数科公司估值超过1300亿同时实现全年盈利,其中科技服务收入占总收入之比较2017年翻3倍。
2020年,京东数科开启上市之路。但监管铁幕同时降下,蚂蚁集团暂缓上市,京东数科的金融属性也被外界广泛关注。
11月3日,中国银保监会与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为小贷业务定下了多条业务红线,蚂蚁集团和京东数科收入来源主要正是旗下的小贷业务。
招股书显示,2020年上半年京东数科总营收103亿元,其中两个信贷产品京东金条和京东白条的收入分别为26亿元和18亿元,占总营收超过4成——显然,并入新业务之后,其信贷营收的占比将获得“稀释”。
两个月后,京东数科再度更名,并且交由原京东集团首席合规官李指掌。
合规成了此时金融科技巨头们的最迫切任务,一位接近京东金融的人士向钛媒体APP表示,随着原首席合规官的到来,“公司内经常会全员培训合规相关的内容。”(作者 蔡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