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昌邑市卜庄镇大陆村的梨枣进入采摘季节,络绎不绝的枣商从全国各地赶来收枣,让这个只有1400多口人的村庄异常热闹。你也许不会想到,20多年前,这里原本是一个靠种玉米小麦等传统作物为生的穷村,正是因为种枣,穷村的命运才被彻底改变。那么,一颗枣是如何让大陆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呢?
村民种梨枣致富
百万买房一把付清
10月14日,天空飘着毛毛秋雨,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大陆村梨枣交易市场的热闹气氛。
梨枣交易市场从村口的牌坊往里一直绵延一公里,来自全国各地的收购商聚集在此,附近的枣农把刚从树上摘下来的鲜枣运到市场上,枣贩子上秤称重,现场付钱,车上红扑扑的梨枣一筐一筐堆得越来越高。
枣贩陈卫国一大早从德州赶来收枣,不到一个钟头他的车就装满了。他的车能拉两吨,把枣收走后卖到全国各地,这几年他成了大陆村固定的枣贩子。
烟台枣贩张先生的车厢也差不多装满了,“今年的梨枣品质是这几年来最好的,价格也比去年翻了一倍。”张先生高兴地说,去年梨枣的收购价格一斤八九毛钱,今年最低两块钱一斤,零售的话能卖到10元钱一斤。
枣农陆大爷用电动车拉着一百五十多斤枣来卖,枣商过秤后当场点给他320多元钱。陆大爷一边数钱一边告诉记者,枣现摘现卖,都是点现钱。
枣农王金顺告诉记者,今年的雨水充足,梨枣个个长得饱满丰盈,产量超过往年,而且口感甜脆。今年他种的枣每亩产6000斤左右,一亩地至少收入12000多元。
在市场的两侧,成片成片的梨枣地一望无际,长势喜人。
在枣农陆素芬家的枣园,她手指着硕果累累的树枝说,“全国各地的商贩都来,现在枣供不应求。商贩都是先把定金交给我,在我这里等着,不允许我把果子卖给别人。”市场如此红火,枣农的收入自然可观,“就拿俺村里来说吧,在潍坊、济南市区买房子,过百万元的都是一把付清,没有房贷、欠账情况。大陆村有钱,就是种枣种的。”陆素芬骄傲地说。
而这样的好日子,在20多年前,大陆村的村民却是不相信,也不敢想的。
当年说服大伙种枣
可是煞费苦心
大陆村地处潍胶平原,东临胶莱河、西临潍河、北距渤海湾10公里,地下水资源虽然丰富,但水质微咸、土壤偏碱性。“过去俺们村主要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一年忙到头却没多少收入。”60多岁的王金顺告诉记者,20多年前,村民们想致富却找不到门路,可是当村里动员大家种枣树时,大家却又不愿意率先尝试。
回忆起当年种枣树的情形,大陆村党支部书记陆运泽感慨良多。现在想来,在大陆村种枣纯属偶然。陆运泽告诉记者,1998年的时候,为了落实中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部署,当时的昌邑市委领导带领各个乡镇的党委书记到外地去考察项目。山西省临猗县庙上乡有个山东庄,这个山东庄的村民原籍大多来自昌邑北孟,是旧社会逃荒过去的。这个村以种植梨枣出名,也许是出于一种同乡之情,考察团对山东庄的梨枣兴趣盎然,考察一番后,决定将这种比较少见的枣品种引进到昌邑种植。
这个消息被陆运泽听说后,他第一时间找到乡领导,主动请求在大陆村试种,得到了乡领导的赞同和积极支持。然而,对于种枣这件事,多数村民不认可。“种粮食才能吃饱饭,种经济作物卖不出去就吃不上饭。”陆运泽回忆说,当时村民们受传统观念影响很深,不肯把种粮食的地腾出来种枣,他们觉得虽然种粮食不挣钱,但起码踏实。
陆运泽没有灰心,他带领村干部们继续苦口婆心地做工作,“当时我给大家画了个‘大饼’:等把枣种好了,每户一年就能买辆小轿车,三年就能买套楼。”经过五天没白没黑地工作,最终动员部分农户调出了500亩土地,种植梨枣。
1998年秋天,第一批梨枣首次代替玉米和小麦出现在大陆村的土地上。
一亩地收入上万元
村民放心跟着种
俗话说好事多磨。怕梨枣受冻,枣农在秋天种植时给枣树苗全部缠上了防冻膜,结果当年冬天却是一个暖冬,第二年开春,缠薄膜的地方全烂掉了。
开局不利,本就不情愿种枣的村民立刻把牢骚发在村干部身上。陆运泽告诉记者,当时村干部都顶着很大的压力。虽然采取了补救措施,但因此耽误了梨枣的生长,使枣树结果的时间延后了两年。老百姓冒险种枣,结果当年不见一分钱收入,对村两委就更加不满意了。
为了尽量减少种枣户的损失,不让群众把枣树刨了,陆运泽带领村干部到饮马镇八里庄学习套种夏播西瓜,到苍山学习套种大蒜、辣椒,还把培育小麦良种的任务也争取了过来,千方百计增加梨枣种植户的收入。
眼看着梨枣成活了,又面临着缺乏管理技术问题。为此,村里一方面邀请山西的技术员来讲课,一方面培养本村自己的技术人才。一番努力终于换来了喜人的成果,2004年梨枣开始大面积结果。
枣农陆永祥还记得2004年秋天第一批梨枣结果的情形。“核桃大的枣把枝子都压弯了,咬一口又脆又甜,从来没吃过这么甜脆的枣。”可是,到临近收获的时候,突然来了一场干热风,一中午的时间,梨枣全都催熟了。大量的梨枣集中成熟,怎么卖出去又成了新的难题。陆永祥说,梨枣以前人们没听说过,没有市场,没有销路,群众的怨言又来了:“种出来又卖不出去还叫我们种,还不如扔到沟里”。
“不信这么好的枣卖不出去!”为了摸清市场、搞好宣传、打开销路,陆运泽带领村两委6个人分成3组,两块钱一斤从老百姓手里收上来,三块钱一斤到潍坊摆摊一秤一秤地卖。大家从来没见过这么大这么甜的梨枣,争相购买,结果每个组当天就能卖出1000多斤。
外销小组回来开会跟老百姓说:“我们两个人一天就能卖1000多斤,你们肯定也能卖!”第二天,枣农响应号召,大车小车地外出卖枣。一时间,东到威海,西到淄博,周边地区到处都是大陆村卖枣的。没过多久,枣就全部卖出去了,当年每亩地就实现了15000元的收入,这在当时是了不得的收入!对这样的结果,那些当时不愿种梨枣的村民都不相信是真的。
“当时他们不信,看到人家挣钱了,信了,服了。”陆运泽说,自此以后,大陆村开始大面积种植梨枣,从500亩突破到1000亩、2000亩,到目前的3200多亩,梨枣种植最终成为全村的支柱产业。(记者 蔚晓贤 马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