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农发展(002299)是很多人关注的一个公司。
也许你不了解圣农发展是干什么的,那我告诉你,你去肯德基,麦当劳吃的鸡肉,大部分就是他们公司提供的。
肯德基曾经爆发过“激素鸡”事件。
到目前为止,还有不少人认为肯德基的鸡肉不是好东西,几十天就长成一只鸡,能是好东西吗?
其实,这倒是个误解。
几十天就长大的鸡叫做白羽鸡,这种鸡长得就是快,不要因为它长得快就担心它有问题。
那我们评价一种肉是不是健康绿色,要看哪些方面呢?
养殖过程有没有用激素,抗生素?
肉的蛋白质,脂肪含量高吗?
生产一公斤肉要消耗多少粮食?
整体而言,鸡肉比起猪肉更加绿色,更加健康。
2020年7月1日起,中国的饲料禁止添加抗生素。
现在中国本土生产的肉类比起2020年7月1日之前都更加健康了。
那么是否现在鸡肉,猪肉都没有抗生素了呢?
那倒也不是,养殖过程还是需要的,但是整体的抗生素用量相比饲料禁抗之前肯定减少了。
每100克鸡肉含蛋白质高达23克,脂肪含量只有1.2克,每100克瘦猪肉含蛋白质高达29克,脂肪含量6克。所以健身的人都喜欢吃鸡肉而不是猪肉补充能量。
每生产1公斤牛肉、猪肉和鸡肉,分别需要消耗7公斤、4公斤和2公斤谷物,牛、猪和鸡将植物蛋白质转化为动物蛋白质的效率分别为6%、9%和18%。所以鸡肉可以减少粮食消耗,更加绿色。
为了地球环保,为了身体健康,甚至为了省钱,吃鸡都是最好的选择。
既然鸡肉好处这么多,那么吃鸡的人应该越来越多啊?
对的。
英国《经济学人》报道,在1990-2018近30年的时间里,由36个国家组成的经合组织(OECD)国家,人均牛肉消费量略微下降,而鸡肉消费量却猛增了70%,从 1990 年的 17.7 公斤提高到了 30.2 公斤。欧盟 28 国在过去 27 年人均鸡肉消费量增速为 77%。连一直很爱吃鸡肉的美国也有40%的消费量增速。
相比之下,中国是全球最不爱吃鸡的国家之一了。
2019年中国人均吃鸡为12.01公斤,相比之下美国46公斤、欧盟22公斤、日本40公斤、台湾地区30公斤,中国是拖后腿的。
看到这里,你是否恍然大悟,好呀好呀,以后我要多吃鸡省钱又健康,也要买养鸡股发财致富,一举两得呀。
吃鸡肯定是好事,那么买养鸡股票,是否一定能发财呢?
那就错了。
还要看竞争格局。
如果仅仅是养鸡这门生意,依然是周期股,即使周期弱化,也改变不了本质,难以获得高估值。
所以,要想赚钱,更加重要的还是进入下游,从周期股变成消费股。
中国的白羽鸡龙头企业圣农发展多次表示,将继续推动“品牌化、鲜品化、熟食化”战略,巩固“下游餐饮客户中央厨房”地位及实现“家庭便捷美食专家”目标,促进公司成为世界级的食品企业。
很多投资者就开始憧憬,圣农发展如果可以按照消费股估值,那么现有股价可以立马翻倍,甚至翻两倍,心里那个美啊!
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美国养殖和肉类消费品龙头企业,泰森食品Tyson(NYSE:TSN),荷美尔食品Hormel(NYSE:HRL),看看他们的发展历史和股价走势对我们投资A股有什么启示?
我们对照一下上面两个公司的历史走势,发现:
目前两个公司的市值接近,都是250亿美元左右。
两个公司在2012年之前的市值也接近,都是70亿美元左右。
两个公司都是从从2013年起开始暴涨。
我们对比一下两个公司从2012年到2020年的营收和利润。
荷美尔从2012年到2020年,营收几乎没变,都是90亿美元左右,利润翻了一倍,从5亿美元涨到10亿美元左右。
泰森的营收从2012年的330亿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430亿美元,利润从2012年的6亿美元左右增长到2020年的20亿美元。
2012年时,泰森和荷美尔的年利润都是5,6亿美元,市值也都是70亿美元左右,但是到了2020年,两者的利润分别是10亿,20亿美元,利润相差一倍,但市值还是一样,都是250亿美元,这不科学啊。
更加吊诡的事情还在后面。
我们仔细研究一下泰森的业务分类构成。
从2012年到2020年,牛肉,猪肉,鸡肉三个分部的营收几乎不变,只有prepared foods这个分部的营收大幅增长,从32亿美元到85亿美元,翻了一倍多。
其实tyson的prepared foods业务和hormel的公司业务是接近的,两者营收规模也相当,都是90亿美元左右。
那么理论上tyson的prepared foods业务分部可以获得和hormel整个公司一样的市值,那么就等于说,tyson的牛肉,猪肉,鸡肉三个分部的市值等于0。
这个发现惊人吗?
美国股市认为,300多亿美元营收的肉类养殖业务毫不值钱。
荷美尔的90多亿美元下游肉类消费品业务,泰森的80多亿美元下游肉类消费品业务,虽然体量很小,但却是最值钱的。
有人说,圣农发展的养殖和冷鲜业务就可以值目前市值了,因为以后鸡周期减缓,周期属性弱,可以按照10倍PE估值。
看完tyson和hormel的历史走势,我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结论。
为什么呢?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周期不可避免,没有所谓的弱周期,即使是肉类这样需求稳定的大宗商品。
我们可以看一下tyson猪肉,牛肉,鸡肉三个分部的operating margin,发现每年波动依然很大。
下面只是列举了鸡肉分部,但是其他两个分部也是一样的。
另外还有一个奇特的地方,猪肉,牛肉,鸡肉三个分部的周期不一致,而tyson三种肉类都有,所以互相对冲。
例如2015年鸡肉是最赚钱的,有12个点的operating margin,牛肉是赔钱的,2020年呢,疫情之下,鸡肉依然供给充足,所以鸡肉根本不赚钱,猪肉和牛肉反而都有10个点的operating margin。
看完了上述的各种图表,相信大家可以有结论了,
如果只有上游养殖和下游的冷鲜肉业务,其实值不了太多钱。
真正值钱的是2C的消费品业务。
在2C业务没有较大的体量之前,我认为圣农发展本质上还是周期股。
当然,很多人憧憬圣农发展以后可以成为中国的鸡肉消费品C端龙头。
但是目前来说,这个还有待观察。
毕竟,港股上市的凤祥股份(HK:09977),也是圣农的强有力竞争对手。
真正要做好C端并不容易。
C端产品,市场容量最大的不是小吃,而是主食。
譬如tyson旗下的主食产品有带香肠的冷冻面包。
荷美尔旗下有著名的方便食品Compleats微波餐。
圣农,凤祥如果要对标荷美尔,泰森,需要大力发展c端方便食品,例如像海底捞这样推出方便米饭。
目前圣农已经有料理包业务,推出了香菇滑鸡、川香辣鸡、三杯鸡、酸菜鸡杂、咖喱土豆鸡块等料理包产品,但毕竟主要是面对B端快餐企业。
理论上,未来中国在方便食品领域还可以出一个超级巨头。
目前速冻食品已经有巨头了,三全,思念等,但是它们的范围比较狭窄,主要是水饺,汤圆等。
方便米饭才是最主流的品类。
做猪肉制品的双汇,做鸡肉制品的圣农,凤祥,甚至做生猪养殖的牧原股份,还有其他消费品巨头例如颐海国际(海底捞)等,都有机会在方便米饭领域分一杯羹。
那谁能成为最大的巨头呢,那就不知道了。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的主题,圣农或者凤祥都有机会做大C端消费品。
在C端没有明显进展之前,理性的角度,我不认为圣农的股价有很大上涨空间,毕竟还是周期本质为主。当然,下跌的空间估计也不大。
另外一个可能,也许市场会提前反应预期,圣农发展在消费端还没有真正做大之前,股价已经price in消费转型成功这个预期了。
就像泰森从2013年股价开始走牛,是因为管理层在那时开始战略转型,大力拓展下游消费品业务,股价提前反应预期。
相比A股的圣农发展,也许港股的凤祥股份更值得关注。
未来如果凤祥的消费端能继续做好,市值反超圣农也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