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有道用心理学提高学习力
【资料图】
11月16日是国际宽容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国际宽容日的目的在于,强调在多元化社会里,应通过普及宽容方面的教育,使人们和谐、和平地生活在一起。那么,在家庭中如何创造宽容的氛围呢?
宽容是包容而不是纵容
在汉语的词汇中,宽容的意思是宽宏大度,不计较或不追究。大到国家、世界,小到家庭、个人,宽容可以说是包容异己,而不是无原则地纵容。
联合国设立国际宽容日,原本是为了制止仇恨,使不同民族、宗教和文化间加强理解、和谐共处。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曾在国际宽容日发表讲话指出,宽容是一种积极而正确的态度,是基于了解且尊重他人自由和权利而获得。他倡导用关心取代冷漠与轻视,用了解取代盲目、无知和歧视。
古人李斯在《谏逐客书》里,写了一段倡导宽容的著名的话:“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
在现代社会,宽容不是简单地容忍他人的行为,而是承认他人的权利和自由,包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行为方式。在家庭中,父母宽容孩子,不是溺爱的纵容,更不是突破底线的包庇,而是建立规则,并且温柔而持久地执行。父母要教育孩子宽容对待他人,不斤斤计较。同时,还要告诉孩子,宽容不是怯弱或逃避。面对践踏尊严、侵犯权利的行为,要勇敢回击,并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确立底线和原则、分清大事和小节,是宽容的前提。
宽容是做人成事的胸襟与格局
如果我们运用现代心理学来解释,学习宽容其实就是教育孩子克服情绪,建立理性思维的过程。人有两套大脑处理系统,一个是情绪的,一个是理性的。情绪的反应是迅速的,但不一定是合理的;而理性大脑的发育需要后天的培养,反应速度会慢一些,但更合理。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缺失理性大脑的思考,这就是为什么要三思而后行。
宽容不是圣人才能做到的,其实就是将心比心的同理心。孔子非常提倡宽恕,认为这是一生都可以执行的。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这句话揭晓了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尊重他人,平等待人。
清末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书房有一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以大海能容纳无数江河细流来比喻人的超常气度,以峭壁屹立来形容摒弃世俗的欲望才能拥有浩然正气。宽广的胸襟、谦逊而包容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也是做人成事的胸襟与格局。
理解并接受生活的多元化
无论从为人处事,还是从社会的和谐发展来讲,宽容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世界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文化和文明都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贡献。宽容的基础是理解,唯有深刻地认识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才能养成不轻易责难的思维习惯。
宽容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氛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需要社会的努力、整体文明的进步和个人素养的提高。不宽容,则往往是来自无知和恐惧。因此,我们需要从娃娃抓起,帮助他们打开视野、了解不同的文化,学会换位思考、彼此尊重。
父母要理解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的行为特征,了解孩子的天性,学会欣赏孩子不同的行为特点。为人父母,不应苛求孩子追求完美,要多看到孩子的努力和长处。在非原则性的问题上,宽容大度,允许孩子做出自己的决定,并且能够承担后果。如果孩子有失误,也要设身处地多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少发火、多心平气和地交流。与人相处的时候,多看别人的优点,少挑毛病,善于取长补短、团结协作。有更宽广的心灵,才有更宽广的道路。
(作者系科普作家、金牌阅读推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