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学有道用心理学提高学习力
特殊时期,有些人居家隔离,有些人居家学习。其间,该如何独处?中华传统文化告诉我们:“慎独自律,修己安人”。
(资料图片)
独处的操守
“慎独”原本是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概念。《礼记·中庸》中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君子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要小心谨慎,在无人听到的地方也要心怀敬畏。从最隐蔽、最细微的言行上,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所以,君子要学会慎独。
“慎独”既是一种传统道德修养,也是个人品行、操守、风范的境界。元代理学家、教育家、政治家许衡有一个著名的故事。他曾经和别人一起在酷暑路过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天热口渴,道旁有一棵无主的梨树,人们都争着摘梨吃,只有许衡一个人端坐在树下。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梨吃,他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可以拿取。”那人说:“世道大乱,这梨没有主人了。”许衡回答说:“梨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体现出一个人对欲望的控制和信念的把握。
“慎独”在今天的词典里,意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慎”就是小心谨慎,“独”就是独自行事。当独自一人、无人监管时,也要表里如一,严于律己,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慎独自律,修己安人”,修身养性,福泽家人。
高度的自律
“慎独”其实就是高度的自律。
高度的自律源自信念的坚定。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说过:“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是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显明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粗精隐显,无不慎之,方谓之‘诚其意’。”大处、小处、明显的、隐微的、表面的、内在的,没有不需要谨慎的,这才是坚定的信念。
“慎独”的高度自律体现在始终如一。《淮南子·说山训》用了幽兰、浮舟来比喻“慎独”:“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行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君子慎独,如兰生幽谷,舟行江海,无人也始终如一。”兰花生在深谷,不会因没人佩戴而不散发芬芳;船行于江海,不会因无人乘坐而不漂浮;君子的为人处世如兰生幽谷、舟行江海,无人监管也固守品格,始终如一。
合理的疏解
当前疫情给生活带来冲击,打乱了正常的工作、生活节奏。一些家长因为长时间居家,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对孩子失去耐心,不时否定、指责孩子。这时候,就需要学习“慎独”。
首先,要自省。保持清醒的认知,认识到是外部的不可控让我们产生无能为力感,心理上的躁动、不安是在突发事件、巨大压力下的应激反应,对孩子失去耐心是对现实的逃避和对压力的错误转移。
其次,要自我调节。接纳自己的情绪,正确释放情绪。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应对有优劣之别。合理的表达包括倾诉、绘画、唱歌、运动等,必要的时候可以求助心理干预热线。
第三,要自勉。需要重建独处的生活秩序,在日常中找到意义感和价值感。哪怕只是做很小的事情,也是重新掌握自己的生活。
转化为行动的三个方法
父母给年幼的孩子作出一个冷静而成熟的榜样,同时也帮助高年级的孩子对慎独建立更深的理解。除了有感性的认识、理论的深化,还要有身体力行的实践。在没有老师监督、同学陪伴的情况下,高年级的孩子在家至少有三个方面可以练习,一静坐、二反思、三安身。
成长期的孩子是活泼好动的,可以尝试每天拿出一点时间让自己沉静下来,练习静坐,将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个点,对身体的每一个感受更加敏感,对每个念头更有把握。
反思可以放在每一天结束时,尽量动笔来复盘日子,记下让自己感到骄傲的点滴成长、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事件、自己可以提高的方面,怀着一种感恩和喜悦的心情去迎接新的一天。
安身是协调身心。在家学习可能更多的是脑力劳动,但是体育活动也不能放松,选择适合在室内或者小范围内锻炼的方式,同时积极参与家庭劳动。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一个人壮志能酬在于时势,是精进还是躺平则由自己权衡。慎独自律,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愿家长和孩子居于家中,不是怨天尤人、虚度光阴,而是静心工作、学习,体会不一样的成长经历。
(作者系科普作家、金牌阅读推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