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科普时报记者 何亮
(资料图片)
日前,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5起虚假征信类诈骗典型案例,揭露犯罪手段并提出防骗识骗建议。
虚假征信类诈骗高发
2022年下半年以来,虚假征信类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在全国各地高发,已成为当前主要的电信网络诈骗类型之一。诈骗分子通过冒充互联网金融平台客服,谎称因国家出台征信政策,要求受害人关闭在平台申请的金融业务、调低贷款利率或注销之前以学生身份在平台上申请的校园贷等,否则就会影响征信记录。借此诱导受害人下载在线会议软件并共享屏幕,通过分饰多角等方式实施诈骗,逐步诱骗受害人将其自有资金或在网络平台上申请的贷款转入诈骗账户。
对此,最高检、公安部高度重视,加大打击力度,全链条打击为诈骗分子非法提供个人信息、办理电话卡以及架设GOIP设备等网络黑产犯罪。
防诈预警安全提示
如何进一步增强识骗防骗意识和能力?最高检、公安部同时发布防诈预警安全提示。
一是认真核实互联网平台客服来电。互联网平台客服不会使用个人手机号或其他非官方社交方式联系客户。在接到这类电话时,要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泄露个人信息;如有疑问,可直接拨打平台官方客服电话核实。
二是果断拒绝以影响征信为由关闭或注销账户的要求。个人征信由中国人民银行及其派出机构统一管理,任何机构或个人无权删除或修改。
三是审慎回应添加好友共享屏幕的请求。添加好友共享屏幕是虚假征信类诈骗的固定套路,不要轻易下载视频聊天或屏幕共享软件与陌生人聊天,更不要在共享屏幕中进行银行账户操作,以防个人信息泄露。
四是严格禁止向陌生人转账或借贷。对于陌生人要求操作转账或借贷,坚决不予理会,并拒绝透露个人身份证件号码、银行账户、验证码、密码等个人信息。
虚假征信类诈骗典型案例
案例一:注销校园贷。1月,胡先生接到自称某金融平台工作人员电话,询问他大学期间是否开通过贷款账户,又以银保监会要求注销在校及毕业大学生贷款账户,否则影响个人征信为由。提示他下载视频会议软件并开启屏幕共享,暴露其存款,并告知他需将存款全部转至平台专用账户后才能成功注销,注销后会如数退还。就这样,胡先生先后向骗子账户转账6万余元。
案例二:消除不良记录。1月,冯先生接到某金融平台“客服”电话,准确说出了他的身份信息,并称他曾在该平台上借贷,存在违约行为,已经影响个人征信。冯先生信以为真,进入对方发来的仿冒“征信查询”网站,向“官方客服”求助。“官方客服”让他必须尽快把各个网贷平台的借款额度清零,将借款转至专用账户查验资金能力,才能修复征信。冯先生54万余元被骗。
案例三:扣除违约金、利息费。1月,王女士接到固定电话,对方自称某金融平台客服,说她在平台有20万元借款额度,因长期未使用,将扣除3000元违约金,并影响征信。并声称可以帮助注销,让她下载视频会议软件并开启远程控制功能。对方通过远程操作她的手机,帮助她清空借款额度,实际是在该金融平台上借款,并直接提现至指定银行账户,先后骗取她17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