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时代的习得往往会影响久远,阅读的内容更是成长的营养,有的人则可能养成一生的喜好和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说明赵致真老师的令人费解的行为,已经80高龄的他,竟想起自己儿童时期的喜好,自己觉得从科普阅读中得到了宝贝,一定要把这种喜悦传给后来的孩子,使他们也从科普阅读中得到乐趣和营养。正如他在前言中所说:“老人在外面遇到好吃的东西,总想带回去给孩子们尝尝。”哈,这就是可爱可敬的赵老师,心中总想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为了科学精神,敢于亮剑斗争,为了未来发展,乐于奉献牺牲!
赵致真老师的执着是出了名的。从我认识他的时候起,印象中他一直都在追求真的美好的东西,并对假的丑恶嘴脸和骗人的伎俩进行无情的揭露,哪怕因此遭受诬陷,吃上官司,也不改初衷。他始终有种真金不怕火炼的无畏精神,一如其名字——致真。我想,他这次推出《北极熊科普佳作丛书》,心情大抵也是如此。不由得不让人感动,对于我这个后学,感动之余总要谈点感受,于是抽空认真读了《北极熊科普佳作丛书》中首批推出的十部书稿。尽管读的不细,收获却不小,愿谈点体会,也可聊表敬意,并希望对读者略作介绍。
(资料图片)
个人觉得整套丛书的特点非常明显,从中也可看出赵老师确实花了好大的心思和精力进行了认真筛选。
首先,内容适宜性。所选内容特别适合小学生和中学生阅读,都是身边接触的可观察的自然现象和物品,少年朋友可以一边看书,一边观察,一边对照现在的知识思考前人认知的过程,以及感受真知识的来之不易。通过阅读丛书,既可以了解科学探索的艰难过程,也可以从中学习到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面对百年变局,增强应对和斗争本领。
其次,艺术吸引性。丛书图文并茂,精美的图片和引人的故事相映成辉,让人爱不释手。我虽然看到的是电子版,但也是吸引我欲罢不能,估计小读者们也会产生一口气读完一卷书的冲动,好似书中有魔力,具有粘性。
再次,情节故事性。即通过故事的形式,讲述不同阶段的探索成就和人们的认识,比如《人类怎样发现地球的形状》,《望远镜里看星空》等,讲述了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对于青少年了解科学史及探索求真精神是一些很好而有趣的教材。尤其是让人感觉科学精神就是具体的事件中表现的,是有血有肉的,而不是虚幻和空洞的。
第四,科普技术性。所选内容在语言上,文字表达和故事情节中,运用了大量的科普技术,比如比喻、拟人、形象、对比等创作技术;配以精美图片的艺术表达技术,加入激发想象的神话故事的融合技术。如果用互联网时代的多媒体、虚拟现实、特效、元宇宙等信息技术进行传播,其科普教育效果将更加突出。
其实,互联网社会,当今时代,智能化的供给,使得大家好像什么都不缺,而尤其不缺“知识”。不是吗?只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内容,问一下“度娘”,马上就能得到答案,即使不去搜索,她也会自觉地向您推送最新生产的知识内容。
且不说现在出版这套丛书是否还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产生赵老师孩提时代的效果,作为自己喜欢的精神食粮,拿来滋养今天的青少年,以纠正青少年精神营养的长期偏食,提高科普图书的均衡性和多样性,也是非常必要的。这大概也是赵老师的拳拳之心吧!
从现实看,信息社会、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又是信息接收者,自媒体无处不在。这就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话语权的分散和民主意识的觉醒;二是权威话语权的缺失,甚至谣言满天飞,真假难辨, 敢说大话假话的人到处忽悠,惑众敛财,迷信与伪科学搭上科学的便车;主流价值观难以树立,文化冲突日益加剧。在这样一个时代,人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换句话说,这个时代带来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最大风险又是什么?显然,光有知识就不够了,光有泛泛的阅读也是无益的,需要有高质量的真知识,有思想和让人思考的科普内容,发挥科普的价值引领作用,把读者引向探求真理,创新发展。才能提高竞争力,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和科技发展新境界。
翻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我们的祖先付出了无数的艰辛、努力和牺牲,经过数千年跨越民族界限的积累,才有今天的进步,使人类从懵懂走向成熟,从迷信转向科学,从人身依附达到自由发展!我们这些当代的继承者,当然不能无视先贤的努力和辛劳。拾其糟粕,丢弃精华,重新陷入迷信的泥淖,失去探索前进的动力,并使我们的后辈子孙重新陷入迷茫之中。因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把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科学发现、宇宙真理传承下去,让后代子孙沿着先辈的正确轨迹前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走得更好。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才能做到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