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寿千年 最美底色
来源:科普时报 发布时间:2023-04-06 10:14:29

非遗文化之窗、


(资料图片)

“薄如蝉翼洁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宣纸,文房四宝之一,既是中国造纸技术皇冠上的明珠,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创造。

宣纸的发源地与主产地为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因唐代泾县隶属宣州府管辖,故因地得名“宣纸”,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宣纸一词,最早出自唐代学者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好事者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表明当时宣纸已被书画家使用。《旧唐书》也记载了当时向宫中进贡宣纸的情形。

相传,宣纸创始人是蔡伦的弟子孔丹。孔丹偶遇青檀倒伏入水,因年深日久,洁白如雪,便用青檀树皮造纸,终于获得成功,这就是后来有名的宣纸。宣纸中的“四尺丹”为名贵品种,流传至今,便是为了纪念孔丹。到了南宋和元朝时期,泾县小岭始迁祖曹大三为代表的曹氏家族将宣纸发扬光大。

宣纸主要原料为青檀皮、沙田稻草和猕猴桃藤汁。青檀皮浆料为长纤维,稻草浆料为短纤维,二者配合使用,形成骨骼与血肉相互依存的关系。宣纸工艺十分精妙和复杂,从原料加工到成品出厂,需经撕皮、蒸煮、沤制、摊晒、碓皮、漂洗、制浆、捞纸、压榨、烘晒、剪纸等108道工序,历时2—3年完成,可谓“精工出细活”。

首先,将青檀皮和沙田稻草蒸煮、浸泡等处理,变成皮料草料,运到山坡上经过一年左右日晒雨淋,通过自然漂白,原材料中的有机成分消失殆尽,因而不被虫蛀。晾晒以后碓皮,将皮料草料捶打上千次,打散原有纤维,变得更加柔软。碓好的皮料草料反复漂洗,过滤掉灰尘和杂质,制成皮浆和草浆,再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后,添加泾县特有的悬浮剂——猕猴桃藤汁,使纤维均匀地悬浮于水中,制成纸浆,开始捞纸。

捞纸,也称抄纸,是宣纸中关键的一步,至少需要两位工匠共同操作,决定着宣纸的厚度和尺寸。工匠将竹帘放入纸浆池里,再拿出来,纸浆会附在竹帘上,变成纸张。通常情况下,每张纸需连续捞两次,俗称“头帘水”“二帘水”。“头帘水”主要起上浆的作用,形成纸页;“二帘水”主要起补浆,平整纸页的作用。捞完的纸层压出多余的水分,变为湿纸帖,接着晒纸。工人用刷子将湿纸贴到焙墙上,并刷平、刷匀,借助焙墙高温将其烘干。晒纸完成后,需将纸张叠整齐,交给剪纸工检验和裁剪,便大功告成。

宣纸具有质地绵韧、光洁如玉、不蛀不腐、墨韵万变之特色。按照洇墨的程度,宣纸主要分为生宣、半熟宣和熟宣。生宣是没有经过加工,吸水性和沁水性最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常用于书法和写意山水;熟宣是加工时用明矾等涂抹过,则质地较硬,吸水能力弱,适宜于工笔绘画;半熟宣是由生宣加工而成,吸水能力介乎前两者之间。用宣纸题字作画,墨韵清晰,层次分明,骨气兼蓄,气势溢秀,浓而不浑,淡而不灰,神采飞扬,耀目生辉。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对宣纸情有独钟。宋代诗人王令赞美宣纸“白如青云”,奉劝世人“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指泾县宣纸)”。明末诗人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评价宣纸,“至薄能坚,至厚能腻,笺色古光,文藻精细”。1964年,郭沫若先生题字赞誉:“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中国国家博物馆中所珍藏的唐宋以来的历代名字画帖碑文、史籍文档,历经千年时光洗礼依然惊艳四射。因此,宣纸享有“纸寿千年”“纸中之王”之盛名。

宣纸畅销全国,远销海外,誉满全球。1886年、1915年分别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奖章;2002年8月,宣纸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2006年,宣纸制作技艺入选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宣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入选理由是,自唐代以来,它一直是书法、绘画及典籍印刷的最佳载体,至今仍不能为机制纸所替代。

悠悠千年,宣纸经过不断传承和改进,依旧保持着那份鲜亮,为中国书画艺术铺就最美的底色。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纸寿千年 最美底色

非遗文化之窗、“薄如蝉翼洁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宣纸,文房四宝之一,既是中国造纸技术皇冠上...更多

2023-04-06 10:14:29

天天看热讯:妙趣横生的“毛猴”

视觉中国供图胡同京味儿猴子聪明活泼,深受人们喜爱。老北京人却把这份爱融入传统手工艺品中——营...更多

2023-04-06 10:09:17

陶瓷礼器,清明寄相思_全球热推荐

图为变体神人纹罐,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约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1975年于甘肃省兰州市土...更多

2023-04-06 10:03:52

中国人寿星级客户认证是什么意思?中国人寿寿险怎

中国人寿星级客户认证是什么意思?中国人寿星级客户认证是针对保险代理人的一项福利奖励,是总部设立...更多

2023-04-06 08:25:15

全国首单蓝碳拍卖在浙江宁波成交——“蓝碳”经济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汪文正很多人知道“绿碳”,即利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而产生的碳汇;...更多

2023-04-05 13:10:46

天天观焦点:今春天气频频“变脸” 是否异常?如

新华社记者黄垚倪元锦“春天孩儿面,一天变三变”。近日,北方大风、剧烈降温、雨雪天气来袭,南方...更多

2023-04-05 11:15:10

带上这本书去看大熊猫

“熊猫为什么叫熊——猫?可它和猫一点都不像啊?”“熊猫为什么只吃竹子,它会吃我的饼干吗?”“...更多

2023-04-05 11:12:52

2022年我国太阳能资源为偏大年景

新华社记者黄垚中国气象局4日发布的《2022年中国风能太阳能资源年景公报》显示,2022年,全国太阳能...更多

2023-04-05 11:02:55

天坛为什么只有钟楼,没有鼓楼

□文 图陈娇王玲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举行祭天、祈谷大典的专用祭坛,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更多

2023-04-05 11:11:53

焦点速讯:五部门: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

新华社北京4月4日电教育部等五部门近日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更多

2023-04-05 1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