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和重要节气之一,清明节自古就受到重视。古人以清明为题材,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黄莺乱啼门外柳,雨细清明后”……这些诗词背后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和文化内涵。
清明时节为什么雨纷纷
唐朝诗人杜牧所写《清明》可谓妇孺皆知,那么,为什么“清明时节雨纷纷”呢?
【资料图】
清明时节,正值暮春三月。太阳直射点向北半球移动,北半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地面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也逐渐增多,大地回暖,气温上升。原来控制我国大陆、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寒冷空气开始减弱北退,而盘踞在海上、来自西太平洋高压的暖湿空气则趁机北上。
虽然冷空气总体上开始减弱北撤,但仍有些冷空气会继续南侵,从西伯利亚经蒙古、华北进而折向长江流域。与此同时,南方的暖湿空气不断增强北上。因此,南下的冷空气与北上的暖空气在长江流域相遇,较重的冷空气楔入到较轻的暖空气下方,将暖空气从下方抬向高空。暖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到了高空因温度降低凝结,成云致雨,形成阴雨天气。
此时,东亚大气环流正处于转型之中,小低压槽与小高压脊不断增多。常常是一场阴雨刚过去,另一场新的阴雨又袭来。“清明时节雨纷纷”,就成了长江流域典型的天气特征。
种瓜点豆,为什么在清明前后
雨水是农作物丰收的重要保证。“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朝诗人杜甫《春夜喜雨》中的诗句精彩细腻地描绘了一场夜间春雨随风无声无息地落下,滋润万物的景象。《诗经·小雅·大田》中的“有濞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更是生动刻画出了阴云兴起布满天空,绵绵细雨慢慢就下了起来的景象。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时节,正是长江流域水稻育秧等春耕播种季节,连绵阴雨会导致日照稀少,气温偏低,往往容易造成早稻烂秧现象,影响着全年农业的产量。而“春雨贵如油”则是华北地区的生动写照。冬小麦的生长拔节期到孕穗期,需要一定的水分,春雨会缓解农作物生长水分不足的矛盾,正如农谚所说:“四月逢春雨,麦收有保证”。但是,如果雨水过多,也容易诱发条锈病、赤霉病等农作物病害。
东北、西北和内蒙古各地则有“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的说法,意思是到了清明节,天气还有不确定性,可能还会出现少量降雪。
为什么在这个时节踏青赏春
清明,扫墓祭祖、悼念先烈。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认为,祭礼是图腾崇拜最原始的表现形式,是人类对主宰自己的命运、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超自然力所表示的尊重、崇敬和惧怕。祭祀的过程也是情感由对死亡的讳忌与恐惧,逐步向对生命的敬重和感激转变的过程。积极参加清明祭祀活动,有利于培养青少年认识生死、敬畏生命的意识。
宋朝宰相文彦博说:“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清明时节,轻寒乍暖,天气才晴又雨,几许繁红嫩绿。人们除了祭祀,还会外出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等。踏青赏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利于引导青少年树立乐观生活、善待生命的人生态度。正如匈牙利哲学家阿格尼丝·赫勒所说,人的情感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生活世界。
清明时节雨纷纷。雨是大自然的精灵。慎终追远,清明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春意盎然,万物萌动,我们拥有了更多的诗与远方。
(作者系深圳市龙岗区龙城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