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近日,由青年行星论坛理事会、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主办的第五届青年行星论坛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本届论坛首次设立“行星科学教育与科普”专题,为国内从事行星科学传播的学者和机构提供交流平台。
近年来,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嫦娥探月等重大工程先后完成,不仅推动了我国行星科学事业的发展,也将大众对行星科学的兴趣推向了新高度。如何有效地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介绍最新的研究方法、进展和成果,成为该领域科学传播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中国航天科普大使刘勇分享了自身的科普经验。他认为,要讲好行星科学,首先要从青少年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利用简单易懂的语言,结合适合学生的游戏、表演等方法,让学生对知识有清晰了解。
“有效的航天科普要思考如何从点燃兴趣过渡到激发志趣。”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周炳红说,“我们不仅要让孩子产生瞬时的兴趣,更要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引导孩子经历探索的过程。”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李明涛则介绍了基于自身研究领域——小行星防御的科普实践。
有了兴趣的“土壤”,还要呵护好努力成长的“嫩芽”。西华师范大学博士闫正洲、李静介绍了他们在天文学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历程,通过精心设计培养方案,以项目、赛事驱动学生参与科普实践,目前天文学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认可。据悉,在训练过程中,人才培养项目开发了5到6岁儿童的天文课程,通过实践反馈不断优化迭代,建立了以活动为核心,辅以教材、课件和材料包在内的完整课程体系。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崔峻介绍了团队结合自身科研实践的科普活动。团队连续几年组织了面向本科生、中学生的行星科学暑期系列活动,邀请了国际一流学者与学员面对面交流,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招生,而是为了推动行星科学的发展。”
教学一线也给予了更多孩子仰望星空的机会。广州实验中学教师曹隆坤分享了该中学近20年来的天文学社团建设以及在人才培养、教材开发、竞赛获奖等方面的成果。
据悉,来自国内30多家科研单位和机构的代表参加了该专题论坛,12位专家学者在专题上作了报告。格致论道讲坛创始人、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副总工程师肖云发表了致辞。除了来自科研和教学一线的人员,“火星营地”等教育机构代表也参加了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