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日,《自然·通讯》杂志在线发表我国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马里诺雪球地球晚期中纬度存在海洋真核藻类的宜居环境》,为认识和理解“雪球地球”时期生物如何生存和演化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提供了新的观点。
其实,除了“雪球地球”时期的漫长冰期之外,在地球历史上还有过多次冰期。尤其是起始于约11万年前、距今1万多年前结束的末次冰期,则是人类经历的最后一次大冰期。在这段长达10万年的时间里,曾数次出现冰川的扩大与缩小的情形,分别对应着气候的冷暖变化。
末次冰期最盛期发生于距今约2.5—1.8万年前,当时冰川从南北两极和高山地区不断向低纬度和低海拔地区扩张,冰川的范围在全球范围内达到了最大,巨大的冰盖覆盖了北美、欧洲和亚洲北部的大部分地区。
对于当时的人类而言,这是一次严酷的生存考验,人类的活动范围被大大压缩,获得食物的主要方式是狩猎和采集。活动范围的缩减导致可捕猎采集的对象减少,人类被迫猎取此前不太关注的小型动物、鸟类和鱼类,并采集谷类植物的果实。在西亚乌哈鲁地区的一个2.3万年前的考古遗址中,发现了多达9万棵被掩埋在那里的植物,是这个时期的人类有意识地收集利用的结果。
随着末次冰盛期的结束,气候开始转暖,人类不仅开始收复此前被冰川占据的失地,而且继续有意识地利用某些植物。但在距今1.2万年前,气候转暖的趋势突然被打断,这一突发的冰期事件被称为新仙女木事件。这一时期北美和欧亚大陆包括猛犸象在内的大型哺乳动物大量灭绝,以捕猎—采集方式获取食物的人类迫于压力,开始尝试种植一些可食用的植物,原始农业开始萌动。地中海东岸的黎凡特地区在这一时期开始培育大麦和小麦。葡萄开始在高加索和西亚进入了人类的视野。类似的情形也在东亚的中国、美洲的墨西哥、秘鲁和非洲的埃塞俄比亚等地出现。
新仙女木事件一直持续到1.15万年前,它的结束也标志着末次冰期彻底结束,气候全面转暖。人类在此前掌握的植物知识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原始农业出现。在约旦河西岸的杰皋考古遗址中,研究人员发现了12万粒野生燕麦和26万粒野生大麦种子,它们的生长年代可以追溯到1.1万年前。数量如此巨大的野生谷物,并不全是野生状态,而是留有当时人类进行处理的痕迹。正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和选择,使得不同的植物得以驯化。小麦、粟黍、水稻、大麦、豆类、玉米、马铃薯和高粱等植物,也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区域逐步被驯化,成为人类文明社会的基石。
除了粮食作物,葡萄也在距今1万年前后开始在高加索和西亚被驯化。大致在同时期,无花果树在约旦附近被驯化。稍晚一些时候,桃、李、杏等水果在中国被驯化,橄榄树在地中海东岸被驯化,人类餐桌上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类第一次从大自然的索取者成为食物的生产者,开始把食物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是划时代的变革,而这一过程被称为农业革命。
可见,气候变化之于人类也并不全是坏事,而关键在于如何应对。
(作者系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