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记者 张玺 通讯员 程志会 马菁菁
国内最大的变质岩潜山油田,地质探明储量超1.3亿吨油当量……近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发布消息,我国渤海再获亿吨级大发现——渤中26-6油田。
日前,记者来到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中海油实验中心,探寻这一亿吨级大油田发现背后的科技创新密码。
(资料图片)
与时间赛跑
据中海油实验中心渤海实验中心地质室副主任杨纪磊介绍,去年10月中旬,他们接到关于渤中26-6油田的重点实验项目需要在月底之前出具一批实验结果的任务。
“接到任务后,我们立即组建储量申报突击队,进入24小时待命工作状态。”杨纪磊回忆道,正在进行中的其他岩石实验项目按下暂停键,全力以赴,为渤中26-6油田地质实验分析项目打开“绿色通道”,进行重点项目生产创新攻坚。11月,实验中心接到紧急通知,又一批渤中26-6油田探井岩石样品即将到达,数量达到360块,需要加急处理,并在10天内完成储层岩性实验。
据了解,要想得到准确的储层岩性实验数据,需要先对岩石样品进行洗油洗盐等前处理。按照以往工作模式,这些样品至少需要20天才能完成,仅洗油工序就需要10天。
时间紧,任务重。实验中心成立壁心流转及洗油洗盐突击队,短短5天,完成壁心洗油洗盐前处理工作。随后,壁心样品被分成两部分,快速流转到开发室和地质室,分别进行储层物性分析和储层岩性实验分析。
使用独家“秘密武器”
提供实验数据的过程不仅是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也是创新创效的过程。
在储层岩性实验分析过程中,地质室5名技术骨干对壁心取样、切样、分样、洗油等环节进行创新优化,使其无缝衔接,大大缩短流转流程,实验分析效率提升2~3倍。
与此同时,他们还精心制作180片多种岩性薄片,在显微镜下进行岩性鉴定及储集空间描述,对潜山岩性进行综合分析。
“我们还用上了自主研发的独家‘秘密武器’——超高精度激光微区碳氧同位素技术,在比头发丝还细的岩石微孔缝里,对复杂储层进行多尺度、高精度的表征及形成机制分析,为地质储量预测提供精准的数据成果支持。”谈及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达到国内行业领先水平的技术,中海油实验中心地质实验主任工程师臧春艳言语间充满自豪。
在各部门接力赛跑中,储层岩性实验结果分析按时完成,为储量申报赢得宝贵时间。
随后的一个多月,中海油实验中心如期完成实验分析,形成120份报告,提供4万多个关键数据,为储量申报打下坚实基础,全力支撑了渤中26-6亿吨级油田的重大发现。
脚步不曾停歇
虽然实验中心攻坚渤中26-6区块储量申报相关重点项目实验工作结束了,但是地质实验对储层精细研究依然在进行,实验中心创新的脚步并未停歇。
岩石特征参数是储层精细评价的重要依据,但是海上取出探井样品往往存在不规则情况,不利于实验分析。
不久前,开发室储层物性分析工程师洪鑫在进行实验时就遇到了这样的困难,采用常规方法无法得出不规则壁心样品相应岩石特征参数。
经过反复实验,今年3月,该小组成功攻克这一技术难题,创新改造出高精度微米CT扫描设备,形成较为完备的数字岩石模拟技术,不但可以得到储层微观层面的认识,也有利于地下宝贵岩石样品的保护。
这样的创新故事,在中海油实验中心还有很多。近年来,该中心共取得56项技术创新成果,其中,《渤海深部复杂储层实验关键技术及地质创新认识》被评为中国海油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海上油田勘探开发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