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1979年,当时的中国科幻创作领军人物叶永烈,在四川成都与小读者见面。他手中举着的,是自己的科幻代表作、当时的超级畅销书《小灵通漫游未来》。
图2:《小灵通漫游未来》原稿《小灵通的奇遇》(1961年)。
图3:叶永烈很注意收集创作资料。这是他保存的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筹委会第一次会议纪要(1978年6月5日,上海)。(图片由作者提供)
(资料图片)
在著名作家叶永烈(1940—2020)逝世三周年之际,湖北教育出版社隆重推出了“叶永烈科普典藏”系列。我为丛书撰写的总序结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出版这套书,一方面是表达对这位杰出的科普大家的追思、缅怀和致敬,一方面也意在为科普创作留存一些有益的借鉴;同时也期望藉此为广大读者朋友,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科学阅读,提供一份丰盛而有益的精神食粮。
我们这一两代人几乎都存有一段温馨的记忆: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伊始,当“科学的春天”到来之时,“叶永烈”这个名字伴随着他创作的诸多题材不同、脍炙人口的科普文章频频出现在全国报刊上,一本接一本的科普图书纷纷亮相于新华书店,而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他成了中国科普界继高士其之后的一颗最耀眼的明星。
在科普创作方面,叶永烈还有着特别引人瞩目的一个身份和成就:他是新中国几代青少年的科学启蒙读物、中国原创科普图书的第一品牌《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最年轻且写得最多的作者,还是从第一版写到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的唯一作者。他的科幻处女作、“文革”后中国出版的第一部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一面世即风行全国,成了超级畅销书,各种版本的总印数达到了300万册之巨,创造了中国科幻小说的一个吉尼斯纪录。
叶永烈给我本人留下的最深切的印迹,是1979年春,我11岁时第一次读到《小灵通漫游未来》,心潮澎湃,对未来充满期待。那一时期,每个月当中的某几天,在父亲下班回到家时,我总要急切地问一句“《少年科学》来了没有?”想着的就是能够尽早一睹为快杂志上连载的叶永烈科幻小说。那段心有所寄、热切期盼的美好时光,令我终生难忘
几十年来,叶永烈创作的为数众多的科学小品、科学杂文、科学童话、科学相声、科学诗、科学寓言等,几乎涉足了科普创作所有的品种,并且成就斐然:他的科学童话《圆圆和方方》、科学小品《一百个问号之后》、科学杂文《首先要做马》和《文与理》收入了全国统编语文课本。
叶永烈还首先提出并创立了科学杂文、科幻童话、科学寓言三种科学文艺体裁,并在1979年出版了中国第一部较有系统的讲述科学文艺创作理论的书——《论科学文艺》。
“叶永烈科普典藏”系列,包括以下9种图书:《碳的一家》《金属的世界》《看不见的世界》《生活中的科学》《化学趣史》《化学元素漫话》《空气的一家》《科学王国漫步》《小灵通漫游未来》。这一系列作品,集纳了叶永烈60多年来科普创作的精华,有着鲜明的“叶永烈印记”。
列在首位的《碳的一家》,其主体内容系时年19岁、身为北京大学化学系二年级学生的叶永烈的“学余创作”,为14篇与“碳”有关的科学小品的结集。它于1960年由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是叶永烈平生出版的第一本书,后经多次修订,不断再版,已由当初的4万字扩充到了现今的13万字。
半个世纪过后的一天,叶永烈跟我谈到自己的这部科普处女作时曾提及,碳在已发现的100多种化学元素中是最特殊的元素:碳之外的诸多化学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均为无机化合物,唯有碳的化合物为有机化合物(少数碳的化合物除外)。他说,他在科普创作起步之时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写科学小品,就特别注意到这一点,紧紧盯住了“碳”,应当说是相当有预见的——“碳”如今是受到高度重视的介电常数化学元素,所谓“碳排放”,所谓“减碳”,都是围绕“碳”在做文章。
《金属的世界》当年为广有影响的“少年百科丛书”所收录,也是我为数不多的化学启蒙读物之一。这本书由“工业的基础——钢铁”开篇,以轻盈、活泼的笔触,讲述了几十种金属的历史、性能和用途。
《看不见的世界》创作于1962年,是叶永烈22岁时的作品。它阐释了“原子之微”和“分子的‘建筑学’”,解开了“电子之谜”,进而揭示了“看不见的世界”的秘密。
《生活中的科学》写的是人们身边的事物:牙膏、肥皂、尼龙、香料、葡萄糖、霓虹灯、化学纤维……它们都涉及了方方面面的科学知识。
《化学趣史》《化学元素漫话》《空气的一家》,集中呈现了叶永烈科普创作的专业特色,而化学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创作之路。这三本书以文学的笔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化学这门学科的起源、100多种化学元素的秘密,还有关于电影、空气、石油、炸药以及化学在农业应用方面的历史、趣闻、故事和知识。
《科学王国漫步》收录的是叶永烈创作的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科学小品,同时亦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科普创作理念:科普创作是科学与文学的结合,是通过文艺形式来普及科学。科学小品既含有科学滋养,却又是文学作品。它能使人长知识、广见闻,培养人们对科学的兴趣。确实,这些科学小品,文笔轻松,读起来也轻松,每一篇都能给读者以科学、以知识,如同在科学王国漫步,娓娓而行。
《小灵通漫游未来》堪称一部典型的“科普型”科幻小说。它以一个少年记者的视角,详细描述了在“未来市”采访的经过。小灵通在未来世界看到了许许多多以前没有见过的新鲜事物,它们极富科技含量,渗透到了生活的每个角落。书中描绘的许多事物,现在已经被证明其合理性和可实现性。
在科普创作方面,叶永烈受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1895—1953)的影响很深。伊林有句名言:“没有枯燥的科学,只有乏味的叙述。”叶永烈也打过一个形象的比方:科普作家的作用就是一个变电站,把从发电厂发出来的高压电,转化成千千万万家庭都能用上的220伏低压电。他认为学自然科学是对人的逻辑思维的严格训练,而文学讲究形象思维;文、理是相辅相成并且渐进融合的,现代人都应该对文、理有所了解。
叶永烈与伊林一样,都惯于用形象化的故事来阐明艰涩的理论,能够简单明白地讲述复杂现象和深奥事物。在他们的笔下,文学与科学相融,是那般的美妙。阅读他们的作品,不时有如春风拂面,倍觉清爽;又好像有汩汩甘露,于不知不觉中流入了心田。他们打破了文艺书和通俗科学中间的明显界限,因此他们写成的东西,都是有文学价值的通俗科学书。
2020年5月15日,叶永烈辞世。他才华横溢、兴趣广泛、勤奋高产,一生创作出版了300余部作品,累计3500多万字。其中,科普作品逾1400万字。如他生前所言,自己的一生“将凝固在那密密麻麻的方块汉字长蛇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