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因“多”“样”而美丽_天天新消息
来源:科普时报 发布时间:2023-05-21 20:55:04


(资料图片)

联合国大会于2001年5月通过决议,宣布每年5月22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以增加世界各国对生物多样性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及其所包含的基因,以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多样化和变异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组成部分。生物多样性不是一个关于动物、植物等的简单概念,而是一个事关人类生活质量和发展质量的重要概念。那么“多”和“样”两个字的来历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

先看看“多”。它从甲骨文直到楷书,最为常见的字形是由两个“夕”构成的,且主要为上下结构,虽然也有写作左右的,但很罕见。“夕”的本义是月亮,但在自然界难以发现两个月亮同时出现在天空的现象,因此两个“夕”构成的形体难以理解。实际上,这里的“夕”是“肉”字的讹变。“多”字的字形是用两块肉合在一起表示数量多的意思。而在现代汉字中,更多的是把部首“肉”写作“月”。像“脸、胸、背、腹、腰、腿、脚、肝、胆、脾、肾、胃、肥、胖”等“月”字旁的字都是与“肉”有关。

“多”本来指数量大,是形容词,与“少”的意思相对。例如,唐代张籍《野居》写有“秋田多良苗,野水多游鱼。”有时“多”和“少”同时使用。例如,唐代诗人孟浩然在《春晓》中写过“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多”还可以是副词,意思是“大量地;大多”。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写道:“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多会于此”的意思是,迁客骚人大多在这里聚会。

“多”还可以作动词,意思是“称赞;赞美”。《汉书·霍光传》中的“众庶莫不多光”,意思是老百姓没有不称颂霍光的。

再看看“样”。它的篆文、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的字形基本上都是由“木”和“羕”两部分组成的,写作“樣”,是“橡”字的早期写法,本来的意思是橡树的果实。“木”是指树,表示“样”的意义与树有关;“羕”表示读音。简化字的“样”由“羊”替代了“羕”,“羊”同样是表示读音。

“样”后来由“橡树的果实”假借为“形状”的意思。例如,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齐人呼寒食为冷节,以曲为蒸饼样,团枣附之,名曰枣糕。”“以曲为蒸饼样”是指让面发酵之后做成蒸饼的形状。

形状可以用来模仿,所以“样”还可以表示“做标准的物品”。例如,唐代白居易《缭绫》“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天上取样人间织”是指从天上拿走物品,再到人间以该物品为标准进行编织。

同一形状或标准的物品就是同一种类的物品,所以“样”还有“种类”的意思。例如《水浒传》第九十回有“多样时,童子点上灯来,闭了窗格,掇张桌子,铺下五六碟菜蔬,又搬出一盘鸡、一盘鱼及家中藏下的两样山果,旋了一壶热酒。”明代沈宛君写道:在《茉莉花》写道“梅花宜冷君宜热,一样香魂两样看。”

(作者系广西语言学会理事、文学博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教师)

标签:

猜你喜欢

世界因“多”“样”而美丽_天天新消息

联合国大会于2001年5月通过决议,宣布每年5月22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以增加世界各国对生物多样性...更多

2023-05-21 20:55:04

点亮热爱与崇尚科学的光

5月20日,全国科技活动周盛大开幕,以“热爱科学崇尚科学”为主题,广泛开展面向公众的特色科技活动...更多

2023-05-21 21:15:05

新技术或为摩尔定律“续命”-当前简讯

科普时报记者陈杰近日,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基于二硫化钼的原子级薄晶体管,能直接...更多

2023-05-21 15:12:47

潘欢燕:做学生心中具象的“科学” 每日快讯

潘欢燕(图片由作者提供)潘欢燕是浙江省温州市的名师,在民工子女占一半的横街学校当了18年普通老...更多

2023-05-21 15:04:28

守护孩子好奇心,让学习自然地发生

学生们在一起研究种子(图片由作者提供)开栏的话“好的科学课,是把孩子当成科学家来教。”从教科...更多

2023-05-21 15:09:53

“科普进校园”活动将启动 环球视点

科普时报讯(记者吴桐)5月22日,202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重大示范活动“科普进校园”启动式暨北京市第...更多

2023-05-21 15:00:29

当前快看:丁肇中:自然科学研究“要多数服从少数

科普时报记者史诗“你所发现的新现象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也是不了解的。为什么诺贝尔奖要发给你呢?...更多

2023-05-21 14:11:49

踏遍水和山 敢为天下先

科普时报记者张英贤最美科技工作者穿着厚重的登山鞋,时不时地将敲落的石头样品装进背包里。累了,...更多

2023-05-21 14:15:02

【科普一下】考古就是“挖呀挖呀挖”?

近日,安徽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揭牌。30多年来,考古工作者历经14次考古,不断运用新技术和...更多

2023-05-20 22:07:01

【科普一下】穿了防晒衣,为什么还是被晒黑? 全

炎炎夏日,防晒衣成为不少人必备的防晒“武器”。但近日,有网友发出灵魂拷问:“为啥穿了防晒衣,...更多

2023-05-20 22: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