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处女作《陪孩子淘自然》是一套源于本土的博物启蒙读物,也是我这20年来观察植物、感悟自然的心血结晶。书中依循四季交替,探索我们身边的万物之美,也寄托着我对更多孩子关注自然、融入自然,获得稳固成长力量的期许。
与植物结缘:遇见自然
【资料图】
这套书的选题策划始于2019年4月,到出版上架正好4年。最早的写作契机源自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陪孩子”系列,例如《陪孩子读古诗词》《陪孩子读诗经》等等。当时,责任编辑有个夙愿:做一套陪孩子的本土博物书。恰巧我和责任编辑同在博物爱好者的北京花友群,我是热衷分享的群主,她是同样痴迷于植物的一员。我们二人一拍即合,这个选题的思路初见雏形。
作为从业十余年的科普编辑,我是一名“重度植物爱好者”。20年前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时,因受资源环境系的闺蜜启发,我开始关注校园里的各种植物,这也是我与植物的初次结缘。
游走在校园时,她会随手指着架子上的串串紫花,告诉我那是紫藤,能开成花瀑布;操场对面的牡丹绽放时,她告诉我,牡丹跟芍药虽然“撞脸”,但看“腿”是木质还是草质就能轻松辨别;珍珠梅初开时,我们一起闻它独特的“螃蟹味儿”……每天的校园自然之旅,对我来说都像在漫游仙境,这些草木再也不是单调的“绿色背景”,而是一个个鲜活神秘的植物精灵。
从那时起,我便开始着迷于身边的草木世界。走路时,我会仰视树形树冠,聚焦灌木花果,俯身细看砖缝里的野花野草。这种习惯也教会了我对身边事物的热爱、观察、探究和思考。
利用零碎时间,我把方圆几公里内的公园、小区、胡同、故居等有花有草有木之处,寻遍走遍赏遍,有一种“我跟这方世界相知甚深”的归属感,我也总能从自然中收获新知和欣喜。
带动亲友团:共享自然
长年从事科普工作的“职业病”,让我酷爱分享、乐于分享,遇到了独特的植物、有趣的角度,我都会忍不住在群里或朋友圈“强行科普”。为了方便整理备份,我又开通了自己的“城南花事”公众号,拍照配文,加上手绘和自然笔记,跟大家共享身边的自然之美。
我还较为系统地学习了最新的植物分类系统和植物学基础知识,参加了植物博物学培训。有了专业知识的加持,我的兴趣爱好也由植物逐渐拓展到与其伴生的虫和鸟儿。无论工作多么忙碌,只要走到自然中,我就能迅速满血复活,见缝插针地挤出时间来整理、写作。
每天的耳濡目染,让我的家人、朋友也纷纷被“拖进了博物坑”:哪些植物开花了、结果了,或遇到了什么虫子、鸟儿,都会分享给我,孩子们也沉迷于跟我一起去自然中“探险”。
春天在野地里找“小蜜罐儿”——地黄,吸吮它的花蜜;初夏在花椒枝头寻找花椒凤蝶晶莹剔透的卵,看着它蜕皮变为可爱的糖宝;秋天捡了洋白蜡、元宝枫等各种翅果,观察木槿是否真的“朝开暮落”;冬日察看虫子和鸟儿们怎么过冬,大树妈妈又是怎样给芽宝宝们保暖……大自然总有无限惊喜和乐趣,让我们流连在无边无际的户外家园。
陪孩子、陪自己:回归自然
走出家门,观察自然、沉迷自然,回归为大自然的孩子,这是我跟两个孩子相处的日常,也是《陪孩子淘自然》这套书出版的初衷。
这套书主要写了100种植物以及与之相伴的“动物邻居”,以季节为序分为四册,从孩子感兴趣的点切入,有故事,有知识,有游戏,有实验,有观察方法……带领读者轻松又发自内心地亲近自然、观察自然、收藏自然、玩转自然。但目的绝不在于教孩子们认识多少物种,而是在陪伴中引发孩子对自然的兴趣,帮助更多人找到与自然对话的方式,以及打开自然之门的钥匙。
我也希望将这种亲子的共处方式分享给更多家庭,一家人沉浸式地享受自然,让家庭式博物启蒙成为亲子陪伴的一种独特方式。
《寂静的春天》作者蕾切尔·卡森说:“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我也衷心期望,更多人可以在自然的启蒙之旅中,汲取滋养心灵、温润一生的力量。
(作者系中国和平出版社编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