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到极致的布依族美食
来源:科普时报 发布时间:2023-08-03 16:25:00


(资料图)

烹饪行业讲究“鼎中之变”。想了解这“变化”的“变”,有一个很好的办法,那就是走进布依族的饮食生活,品尝餐桌上的臭酸菜肴,体验“鼎中之变”的神奇与魅力:由臭酸到香酸的反转!

当你来到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就会了解,这里的布依族拥有若干个“第一”: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近80%,布依族一直稳居县域地区的全国第一;全县3个街道办、10个乡镇、156个村(社区),一半以上使用布依族的古语音地名,在县域地区正规使用民族地名的数量位列全国第一;传统的布依戏、布依傩仪等得到最好的保护和传承……布依族文化丰富多彩,可谓“中国民族文化之乡”。而这里的臭酸菜肴,无不令世居者和游客由衷感叹:“这‘臭’名远扬的美食,一个字:绝!”尤其从村寨火到县城的臭酸火锅,堪称一绝。

臭酸火锅的制作方法共分五步:一是将五花肉、肥肠、茄子、土豆分别切块备用;二是净锅上火,把倒入的植物油烧热,投入葱、姜、蒜、花椒,炒香;三是依次倒入臭酸酱、辣椒酱,炒至熟,溢出香味;四是投入五花肉、肥肠,煸炒红亮,倒入鲜汤,加入盐、味精、鸡精;五是投入土豆块、茄子块、红薯尖,煮熟。这样制作出来的臭酸火锅,色泽红亮,油而不腻,开胃下饭,闻着臭,吃着香,越吃越香,回味无穷。

且说臭酸火锅的“鼎中之变”,最明显的变化是“臭”的反转——臭气缥缈,香气盈口;闻着臭酸,吃着香酸;酸到极致,变臭为香,食臭言香。

臭酸,又名雅酸,或称“凑酸”“酸臭”。收录清代李笑远编撰的《笑林广记》中的散文《酸臭》,就提到了“滋味甚异”。2022年5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臭食志》,也有关于嗅觉和味觉的论述:“嗅神经系统和鼻三叉神经系统共同参与的一种感觉,是通过长距离感受化学刺激的远感。而味觉的感受器官是分布在口腔及咽部、舌头的味蕾,味蕾跟食物密切接触,因而是一种近感。嗅觉神经系统和味觉神经系统对食物的感知,是分而知之的,远感与近感,各有其知,并非一体。”从而道出了“臭是嗅觉,味觉却是香”的道理,也可以说是对《酸臭》所提“滋味甚异”的科学解读。

臭酸火锅、臭酸肥肠等臭酸类菜肴,起源于民间。在布依族地区,老人们说起臭酸的由来,几乎都流露出对从前困窘生活的辛酸。那时很难吃到荤腥,只有逢年过节或款待重要客人,才会有肉类上桌,若有剩余,甚至连烂肉残骨也舍不得扔掉,储存到坛子里,留着想荤腥时再拿来解馋。日复一日,储存在坛子里的食物变酸发臭。于是,坛子就有了“臭坛子”之称,坛里的食物也被称为“臭酸”。想吃荤腥了,从臭坛子里舀出臭酸制作菜肴。吃剩的菜、汤再倒入坛中——随吃随补,臭酸不断。后来,臭酸不仅没有因为生活条件好了而消失,反倒是更有讲究了:猪骨带肉以及杂鱼、小虾煮熟,密封于坛,大约一个月出坛,称为“荤酸”;蔬菜煮熟,密封于坛,大约一个月出坛,则为“素酸”。荤酸和素酸,更完美地成就了中国美食的一个特殊味型:臭酸。

不久前,贵州广播电视台科教健康频道播出的10集贵州民族美食文化系列纪录片《民族滋味》之《布依族三酸》,精彩呈现了布依族人民喜欢吃酸、擅长制酸的古往今来。纪录片中所说的“三酸”,包括盐酸、臭酸、虾酸。盐酸和虾酸虽然没有“臭”字,却少不了臭味。以虾为原料,晾干水分,撒上淡盐水拌匀,置于容器内自然发酵变臭的虾酸,口味更重,可以说是臭酸的升级版。

“暖胃驱寒贵州酸”。在贵州,说酸道臭,离不开布依族的美食创造。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统计,全国布依族人口为3576752人,而贵州省布依族人口却占97%。他们有本民族语言,有丰富的词汇和富于表现力的语法结构。他们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臭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系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标签:

猜你喜欢

酸到极致的布依族美食

烹饪行业讲究“鼎中之变”。想了解这“变化”的“变”,有一个很好的办更多

2023-08-03 16:25:00

《中国少年科幻馆》系列图书新书发布

科普时报讯(记者张英贤)7月29日,《中国少年科幻馆》新书发布会暨“更多

2023-08-03 15:21:47

《变形金刚7》的崛起与陷落

国内暑期档电影《变形金刚:超能勇士崛起》算是今年热门的科幻大片了。更多

2023-08-03 15:27:00

天气与心情

更多

2023-08-02 18:28:25

《中国少年科幻馆》系列图书新书发布

科普时报讯(记者张英贤)7月29日,《中国少年科幻馆》新书发布会暨“更多

2023-08-02 17:26:12

《中国少年科幻馆》系列图书新书发布

科普时报讯(记者张英贤)7月29日,《中国少年科幻馆》新书发布会暨“更多

2023-08-02 17:26:58

【科普一下】台风“杜苏芮”为何北上制造强降雨?

受台风“杜苏芮”影响,自7月29日开始,华北、黄淮一带的降水逐渐铺展更多

2023-08-02 17:23:02

华北强降雨到底有多“疯狂”?专家:三天下了两年

科普时报记者胡利娟受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北上及地形等多种因素共同更多

2023-08-02 17:16:13

“魅力之光”选出全国十佳核科普讲解员

科普时报讯(记者张英贤)近日,由中国核学会、中国核电主办,福清核电更多

2023-08-02 17:19:53

厄尔尼诺与气变交织“烤”验2023

今年6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明显上升,目前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更多

2023-08-02 11: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