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研成果真正服务于农业生产一线——张福锁和他的“科技小院”
来源:科普时报 发布时间:2023-08-19 14:23:09

1960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出生在陕西凤翔。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他,干过农活,对农民的辛苦有着真切体会。因此,他常说:“我是一名老师,也是一个农民。我对农业一直怀有这样的情结:到农村去、到生产实践中去,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为农业的增产增收作出自己的贡献。”

技术不能停留在文章中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07年,张福锁在河北省曲周县调研时,发现由农大指导的小麦试验田大获丰收,而周边农户地里的小麦产量却不见起色,这引起了他的深思。

2008年,在一次学科发展研讨会上,张福锁说:“我们不能光在国际上发文章,老百姓读不懂我们的文章。我们能不能到农业生产一线去,到老百姓身边去看看我们做的技术有没有用?让科研成果真正惠及老百姓。”

2009年,时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的张福锁,决定把科研和教学搬到生产一线。他带着团队的老师们,走出校园,走进乡村,去寻找生产中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把科技带到农家小院

那一年,张福锁和他的团队分三路进入乡村。他们的第一站是曲周县白寨乡,那也是石元春等老一辈科学家改土治碱的地方。他们把村里一个废弃的小院改造一下就住了下来。白天,他们下地和农民一起劳动,指导生产或做田间试验。晚上及农闲时,他们和农民一起聊天,向农民传播科学知识。

不久,他们的小院就成了乡亲们咨询、聚会的地方。后来,乡亲们对张福锁说:“你们把科技带到了农家小院,这里就叫‘科技小院’吧。”从此,“科技小院”便被广泛传播开来。

真正进入乡村后,张福锁和团队才知道研究和实践完全不同。一位同学在地里发现,农民用舌头去尝肥料,以此辨别肥料的真假。同学和老师们知道后都大为震撼: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大家学过很多专业的辨别方法,但到了农田里,这些都没法用。从那以后,团队的老师和学生们决心在生产实践中去发现影响当地产业的关键问题,然后开展技术攻关与集成创新,帮助农民解决问题。

白寨“科技小院”被乡亲们“命名”的当年,这个乡的夏玉米都增了产,示范方平均增产16.8%。随着“科技小院”作用的凸显,越来越多的师生住进了这个小院。一年时间,他们走遍了曲周县的342个村。在农民家中、在田间地头,他们面对面、手把手地将科技送到农民身边。

“科技小院”遍地开花

此后10多年,“科技小院”的师生先后在曲周研究或引进冬小麦、夏玉米、西瓜、苹果、葡萄、棉花等作物的高产、高效技术37项。仅小麦深耕技术一项,就使当地小麦产量平均增产6%。

与此同时,张福锁和他的团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先后在吉林、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北京、安徽、四川、重庆等30多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269个“科技小院”,研究涉及小麦、玉米、水稻、西瓜、菠萝、香蕉、苹果、葡萄等多种作物,创新技术170多项,培训农民10余万人次,带动2000万农民在5.6亿亩土地上实现增产增收。

现在,“科技小院”已成为了解“三农”需求,抓准生产关键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进行技术集成创新,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推动当地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与此同时,“科技小院”还为当地农民提供了“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四零”服务,受到当地农民的热烈欢迎。

田间地头才是“战场”

2009年,张福锁团队创建的“科技小院”,为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以及科研与生产实践脱节等问题,创建了一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

“科技小院”模式既是农业大学把科技知识转移到农民手中,把政府政策、资源以及企业的科技产品等整合起来,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乡村振兴的新模式;也是农业大学把课堂搬进农村,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教学新模式。

在张福锁的团队里,许多学生刚刚考上研究生,就开始漫长的驻村、下田工作。曾经有一个刚入学的学生,担心长期驻村会耽误学术研究,影响撰写毕业论文。但后来,这个学生把科技小院的模式、研究成果、服务故事写成文章,被《自然》杂志发表了。还有个学生,硕士在读期间发表了10篇论文,写了一本书,还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张福锁一直认为,作为应用性质极强的农业科技,田间地头才是农业科学家们真正的“战场”。他说:“去地里,并不影响科研。”“真正到了田间,到了村里,就会发现农民真正为难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普遍性的,或是整个领域中最前沿的。在这里获得的每一份成果,都会很快得到运用和认可,这些都是光在学校里学习做不到的。”

“科技小院”注重立德树人

为了让青年学生能更好地服务“三农”,张福锁团队把“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科技小院与“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四零”服务完美结合。通过“四零”服务,让学生们真正了解社会,了解“三农”,掌握怎么通过科技创新去解决生产中的现实问题。

在驻点的村里,“科技小院”的师生们还开办了田间学校。由农技专家当老师,村支书当校长,村委会当教室,根据农事和季节,系统培养农技骨干,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接地气、带不走、高素质的农技人才队伍。

张福锁说:“我们的学生下到农村去,亲身经历农村的艰辛、亲身感悟农民的不易,从而下决心去锻炼能力,最后能够真正地知农、爱农、兴农,能够坚定信心、一心一意地去为农民做事。我觉得,这样一个立德树人的过程,是‘科技小院’能够做到今天的最根本原因。”

“科技小院”探寻人才培养新模式

经过多年探索,扎根一线立德树人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科技小院”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加入小院的研究生从校园到条件艰苦的贫困村,边学习、边实践,边服务、边研究,跟农民打交道,跟农田打交道,得到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提升。

有一年,香港浸会大学的一位教授问张福锁:“张教授,你的硕士生怎么比我的博士生能力还强?”他回答说:“不是我们的硕士生能力比你的博士生强,是我们‘科技小院’的平台聚集的能量很大。同学们借助于这个平台,每个主体都发挥了最大的效益,体现了自己最大的能力,最后展现出来的就是每个主体,不管是学生、农民,还是高校、政府和企业,都特别能干。”

10年来,张福锁团队的“科技小院”培养了500多名研究生。“科技小院”成为全国高校培养新时代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新模式。但张福锁并未止步,他说:“到了3.0版的乡村振兴‘科技小院’,我们还要跟政府、企业、社会力量,以及全国的科技教育力量开展更大的综合协作,创造更多更好的模式,为我们国家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

标签:

猜你喜欢

让科研成果真正服务于农业生产一线——张福锁和他

1960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出生在陕西凤翔。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他,干更多

2023-08-19 14:23:09

课堂友善用脑 学生“拔节”成长

时至暑假,作为老师,正好有时间“复盘”一下上个学年的语文教学工作。更多

2023-08-19 14:18:00

国家疾控局:新冠病毒变异株EG.5已形成优势流行

新华社北京8月19日电(记者顾天成)记者19日从国家疾控局获悉,我国监更多

2023-08-19 14:28:56

国家公园空间布局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 题:珍禽异兽、万千草木,将在这里繁衍生长——更多

2023-08-19 14:24:13

备孕要多吃叶酸,越早吃越好?

流言:女性准备怀孕的话,要提前服用叶酸,越早越好,越多越好。真相:更多

2023-08-19 10:25:41

生成式人工智能进入合规发展阶段

科普时报记者陈杰8月15日,国家网信办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更多

2023-08-19 10:24:27

创新须于细微之处见真章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近更多

2023-08-19 10:15:52

爱笑的人不会得抑郁症?

流言:抑郁症患者都是闷闷不乐、对生活毫无兴趣的人,阳光、爱笑的人不更多

2023-08-19 10:22:08

“元宇宙中国行”城市论坛第二站落地苏州

8月18日,大型纪录片《中国元宇宙》之“元宇宙中国行”活动,依托第六更多

2023-08-19 09:18:20

【科普一下】哪些运动能促进儿童长高?

8月18日是我国儿童生长发育健康日,俗称儿童长高日。要想儿童长得高,更多

2023-08-18 20:2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