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麦仁,并非麦片。麦仁只是脱了皮的麦子,仍保持着原来形状;麦片则相反,表皮尚在,只是被压扁了。
大麦小麦,皆可碾成麦仁。小麦磨面,能做百样饭,味道好,营养高,品质远比大麦面优良,不过大麦仁熬汤,比小麦仁好喝。可如今,豫中乡间都不种大麦了,想喝麦仁汤,只好用小麦。
以前没电磨,麦子脱皮多用碓杵窑儿。麦子还没收割,又想尝鲜喝麦仁汤,就下地拽些麦穗,放到簸箩里用棒槌捶,再使劲搓,最后将拾掇干净的麦粒放入碓杵窑儿里,手执碓杵反复捣,直至麦皮和麦仁完全分离。
熬麦仁汤有讲究,若是干麦仁,就要先用水泡。入锅后,大火烧开,小火慢熬,直至开花,绵软黏糊,熄火后再焐上三五分钟,汤水更浓,口感更好。豫中乡间,腊月初八早上,各家各户都要喝腊八粥,粥里放上各色粮食籽儿,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腊八粥里的食材,都是自家种的五谷杂粮,并不限于八样,可多,也可少,但麦仁、玉米仁是必须要有的。小麦和玉米是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占据着农家粮仓的半壁河山,主粮丰收,石头落地,一家人的殷实日子也就有了指靠。
农家地锅里熬出来的麦仁汤,是夏日天然的消暑佳品,里面不添加任何辅料,连面水也没有,原汁原味,清汤清水,解渴爽口。若是秋冬季节,有人喜欢在煮麦仁汤时,往锅里扔把花生米、豌豆、绿豆或豇豆,喝时有捞头,也有嚼头;或者往锅里顺半碗面水,汤汁稠些,喝着爽口,身上暖和。三伏天,豫中人家喜欢熬上一大锅麦仁汤,再烙上一沓子饼馍,拍个黄瓜,调盘变蛋,便是一顿开胃适口的晌午饭,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吃着喝着其乐融融。
麦仁汤鲜美好喝,补益脾胃,历来被人称道,编进曲词,写进戏文,代代传唱。河南地方戏《赶花船》有段戏词:“桂香的母亲身得病,一心想喝麦仁汤。桂香听后不怠慢,后花园里把麦秧。头一声哭得麦出土,第二声哭得麦稍黄。五声哭得麦熟了,割打割打上了场。石磙碾,木锨扬,扬哩麦子像金黄。”豫中乡间,至今仍流传着不少与麦仁汤有关的民间故事,最有名的当属“刘秀喝麦仁汤”。
刘秀在逃亡中,饥渴难耐,时值麦收时节,遇到一个给田里丈夫送饭的村妇,便讨一碗麦仁汤喝。村妇应允,结果刘秀把整桶麦仁汤喝了个底朝天。后来刘秀坐了朝廷,吃遍珍馐美味觉得腻烦,想起曾经喝过的麦仁汤,于是差人把那村妇请去,专门给他熬制麦仁汤,可是再喝这麦仁汤,觉得索然寡味了。问其原因,村妇说道:“当年你落难,肚中无食,吃啥啥香。如今你是皇上,顿顿都是山珍海味,咋还能喝出麦仁汤当年的美味?”我们暂且不去考证这个故事的真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早在东汉时期,麦仁汤就成为老百姓的碗中餐腹中食。
至今在豫中乡间,一些上岁数的老人斥责不听话的孙辈,还总是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长;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麦仁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