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赴土耳其救灾的北京蓝天救援队队员平安回国。此次国际救援,北京蓝天救援队分两个梯队共派出13名队员。他们分赴土耳其的马拉蒂亚、阿德亚曼和卡赫拉曼马拉什三地救灾。他们在土耳其期间都经历了什么?
(相关资料图)
蓝天救援队队员靠近废墟查看情况。
太冷!晚上睡觉冻得打哆嗦
到达土耳其震区后,蓝天救援队队员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住”。在没有帐篷的情况下,大家选择了一栋没有倒下的五层建筑——当地的交通局大楼。
一走进大楼,到处可见裂缝和掉落的墙皮,墙体变形导致房门关不上,每天都会发生余震,队员们心里打起了鼓:“地震来了,跑得掉吗?”
万幸,大楼在一次次的余震中屹立不倒,而队员们也从一开始害怕睡不着,到后来安然处之。“每次遇到强震,队友都会惊坐起来,准备撤离,遇到次数多了,也就习惯了。”队员吴珍玉说。
在卡赫拉曼马拉什,队员们虽然有帐篷,免去了余震之忧,却是直接睡在地上,人挤人。“一个帐篷睡15个人,一个人刚好能有一个平躺的身位,翻身都费劲。”队员任俊说,为了保暖,队员们都穿着衣服钻进睡袋,头也不敢露在外面,“尤其是睡在帐篷边上的队员,晚上漏冷风,冻得直打哆嗦,睡着了也会被吹醒。”
吴珍玉有个保暖方法,出发前她带了不少暖宝宝。到达灾区后,她把衣服、睡袋里都贴满了。“白天干活的时候不觉得冷,但到了晚上就冻得睡不着,一个睡袋根本扛不住寒冷,后来我们又找来毛毯盖上。”
真难!就想痛快洗个澡
“在卡赫拉曼马拉什,我所住的帐篷里就我和孙东丽两个女的,为了第二天能有精神和体力工作,我俩晚上都是吃安眠药入睡,确实挺管用的,边上大老爷们打呼噜,我们也能睡着。”队员谢艳明说。
除了男女混住,女队员面临的窘境还不止于此。“在灾区,女队员需要克服的困难比男队员更多。”吴珍玉说,“大家都是爱美的人,在国内每天还会捯饬一下,但来土耳其之后,因为水特别宝贵,别说打扮,就连刷牙洗脸都成了奢望,上厕所也成了难题,遇上生理期更是煎熬。”
每天在尘土飞扬的废墟中救援,队员们都变得“灰头土脸”,但没人顾得上自己到底有多脏,一旦休息,都能做到“头一歪就能睡着”。当时,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痛痛快快洗个热水澡!”
有一名来自海南省的女队员,撤离前她向当地志愿者借来了一把梳子梳头。她一手攥住自己马尾辫的发根,另一只手紧握梳子,硬生生地梳,梳着梳着女队员就哭了,“头发都粘在一起,根本梳不动,疼得直掉眼泪,我赶紧拿过梳子,一点一点帮她梳开了。”
“没有一名女队员抱怨退缩,来自天南海北的姑娘们相处融洽,乐观积极,不管是在前方指挥部,还是一线作业点,女队员们绝对拉得出,顶得上。”谢艳明说。
满足!吃上了一口热煎饼
在灾区,洗脸刷牙等“高级”需求可以放弃,但饭不能不吃。在阿德亚曼,“食堂”被搬到了街头,志愿者每天都会为蓝天队员提供餐食,主要是面包与一种杂粮、土豆和咖喱等煮在一起的“稀饭”。
“有饭吃就很不错了!”对于饮食,蓝天队员不讲究也不挑剔,他们反而觉得当地的餐食供应做得非常好。队员潘实成说,供食点分布在城市的主要街头,不管是哪国的救援队,只要到那儿就会有人提供食物,甚至还有瓶装水,“对于灾区而言,这已经是非常不错的后勤保障了,他们把自己最好的东西都拿出来给救援队,而且还不断有当地百姓、志愿者将食物送到救灾的作业点,救援队饿不着,只是有时候忙于救援顾不上吃饭。”
“就是想吃点蔬菜和水果,还特别怀念家乡的食物。有一天志愿者给我们做了当地的一种煎饼,我和队友特别开心,因为是热的,味道像煎饼果子。”吴珍玉说。
几天下来,很多队员的嘴起皮起泡,胃口也变差了。于是,大家彼此分享维生素片,或者分享从国内带来的方便面,因为没有热水,大家只能站在冷风中干嚼。“只要有口饭吃,有口水喝,就能干活,我们从来不矫情,更不瞎讲究。”任俊说。
协助!做挖掘机司机的“眼睛”
救援现场虽然有翻译人员,但因作业点众多,很多时候,蓝天队员和当地的以及国际救援队只能用手势比划着沟通。
在阿德亚曼,寻找被困者的挖掘机昼夜不停,每挖一下,现场都会升起灰尘,干扰着司机的视线。
“我登上挖掘机,靠在紧挨驾驶室外的一点空间,帮土耳其司机盯着前方,一旦发现有狭小空间或者被困者,就立马叫停。”潘实成说,看着挖掘机一点一点地“切”着层层叠叠的楼板,“我感觉比司机还紧张,需要集中注意力,生怕错过一点生机。”
为了找到更多的被困者,挖掘机一旦开动就不停,直至油箱耗尽,而潘实成也会从头跟到尾,“虽然戴着口罩,但尘土还是往鼻子里钻,一天下来憋得慌。”
地震救援的“72小时黄金时间”过去后,发现幸存者的可能性越来越小,遗憾越来越多。在卡赫拉曼马拉什,队员们每天都会发现遇难者,有场救援让他们每每回忆起来都忍不住叹气。
“挖掘机作业后,我们发现露在土层外的身体部分,经过确认,是一名已遇难的女性。”任俊说,他和队友立即徒手挖掘,小心翼翼地清理掉紧紧压在遇难者身上的土石,“就在我们将遇难者从废墟中移出时,最不想看到的事情发生了,这名母亲紧紧地将一个孩子抱在怀里,非常遗憾的是,孩子也已遇难……”
感动!当地居民说“谢谢中国”
“在地震现场,更能体会‘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的含义。事后我们也在反思,如果地震发生后,我们能以更快的时间赶到,也许就能救出更多的幸存者。”队员们说。
就潘实成、任俊等队员而言,他们已经做到了以“最快的速度”集结。蓝天救援队第一时间发起地震国际救援备勤号召时,酷爱健身的潘实成正在健身房,休息时,他拿起手机瞟了一眼,发现队友群里的召集令。“是急活,加上我有护照,也学过地震救援知识,擦擦汗就回家收拾东西了。”
健身后因为没有充足的时间休息,一路跋涉来到土耳其后,潘实成自觉状态不佳,身体很“酥”,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坚持在一线救援,在连续作业40多个小时后,一次没站稳,在废墟上扭伤了脚,直到脚肿得跟馒头一样,才被队友发现,“鞋后跟都掉了,不过鞋子还能穿,算是我的‘战靴’了。”潘实成说。
回顾10天的救援经历,很多蓝天队员有着共同的“泪点”:废墟周围,站满了土耳其百姓,他们从早一直守到晚,只希望能尽快找到他们的亲人。
蓝天队员的努力被土耳其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用面包牛奶、微笑拥抱和热泪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在撤回到伊斯坦布尔休整期间,土耳其商贩看到蓝天队员都会竖起大拇指,说着“谢谢中国”,遇到队员买东西,他们坚决不收钱。
回国的路上,吴珍玉翻看手机相册里的照片,发现一张拍摄于2月15日早7时22分的照片。那是撤离阿德亚曼前的最后一个黎明,吴珍玉举起手机,拍下了窗外的朝阳。虽然眼前的城市千疮百孔,破碎不堪,但灿灿的霞光依旧紧紧将其拥抱。“那一瞬间,我仿佛看到了希望。”
房山蓝天救援队供图
(原标题:在困境中找寻希望“蓝天”在土耳其救灾的十天)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