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欣赏习近平主席与泽连斯基总统通话。这是在正确方向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我希望这能产生成效。”
全球化智库(CCG)近日在北京举办新书发布会,发布了“软实力”概念提出者、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前院长约瑟夫·奈的新作《软实力与中美竞合》。在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的对话中,约瑟夫·奈指出,俄乌冲突可能持续下去,不但有害于冲突双方,也还有害于全世界。因此,他很欣赏中国努力在乌克兰问题上劝和促谈。
生于1937年的约瑟夫·奈曾在卡特任美国总统时期担任助理国务卿,在克林顿时期任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和助理国防部长。2009年,他还被奥巴马任命为美国驻日本大使。1990年,约瑟夫·奈在《外交政策》杂志发表《软实力》一文,最早提出了“软实力”概念。冷战结束后,“软实力”成为国际政治话语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何谓“软实力”?在CCG举办的新书发布会上,约瑟夫·奈再次进行了阐述。他指出,软实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买卖来达到目的的能力。软实力既有竞争性,也有互利性,如果中美在彼此眼中更具有吸引力,两国将获得更多合作的可能性,进而同时从中受益。两国不仅在经济上相互依存,而且在生态领域相互依存,两国都无法回避气候变化或流行病等全球性问题的影响。
约瑟夫·奈指出,中美之间的确存在大国竞争,但在全球相互依存度前所未有加深的情况下,必须从全球角度看待中美竞争。“我们不能再面对新的冷战,因为这两个国家之间经济或生态的依赖使双方都无法承受新冷战的代价,更不用说随之而来的政治和军事风险。”约瑟夫·奈强调,正因为两国间的高度依赖,他也拒绝将美中关系视作进入新冷战,因为这种依赖是美苏冷战中从未出现过的。
在约瑟夫·奈看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是中美增强对彼此吸引力的关键所在,包括教育、媒体和旅游方面的人际交流。因为人与人接触的增加、促进彼此了解,可以避免把另一个民族妖魔化。
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的演进过程,约瑟夫·奈认为,从2016年、2017年算起,中美进入“大国竞争时期”已有六七年时间,这个阶段可能会再持续十年左右。中美两国要让竞争有限度,确保高层之间持续沟通,以了解对方的“红线”所在,确保“失控”不会发生,让两国最终走向合作。
约瑟夫·奈指出,出于安全考虑,中美之间涉及核心安全的一些领域可能会出现“脱钩”。但双方可以采取一些措施确保对话进行,不让“脱钩”过度蔓延。他坦言,广泛的“脱钩”将对中美两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造成巨大伤害。与此同时,完全不“脱钩”也是不现实的,选择性“脱钩”仍将出现。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是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88年成立的政府间机构,由世界各国科学家组成。IPCC今年3月发布第六次评估报告的综合报告指出,紧急气候行动可以确保人人享有宜居的未来。约瑟夫·奈认为,委员会科学家受到多国高度尊重,是IPCC的建议更可能被采纳的重要原因。国际合作可以从科学家、经济学家、工程师的实践层面开始,将世界“编织在一起”。
“希望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在更大的领域中进行交流可以缓解竞争。”约瑟夫·奈说。
流程编辑:u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