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柱掌控的巨人网络持续两年高达305亿元的资产重组变数顿生,引发市场猜想无限。
近段时间,史玉柱先后通过个人微博、巨人网络发声,先是称其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进而是305亿元的重大资产收购案宣告暂停,将对方案进行调整。这背后的原因,市场猜测更多是资本内讧、资金出了问题。不过,截至目前,包括史玉柱本人及巨人网络均未作出说明。
2015年10月,史玉柱的巨人网络以131亿元的价格成功借壳世纪游轮,回归A股。一年之后,巨人网络就掀起了对以色列游戏公司Alpha99.9783%股权实施收购。
持续近两年的巨额收购停摆,巨人网络的净利润增速也在持续下降。2016年、2017年,其净利润增速分别达到338.15%、20.71%,而今年上半年只有1.87%。
二级市场上,巨人网络的股价持续下跌。去年3月31日,股价为88.05元,而在今年9月14日(此次停牌前)为18.98元,累计跌幅为75.13%。期间,市值蒸发1102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史玉柱通过巨人投资、腾澎投资持股巨人网络,二者合计股权质押比为71.84%。由此可见,随着股价持续下跌,史玉柱也面临着平仓风险。
不到一年半股价跌幅75.13%
除了305亿元的重大资产收购停摆,史玉柱还将面临着股价大幅下跌带来的股权质押平仓风险。
连日来,关于史玉柱及巨人网络巨资收购事件持续发酵。9月14日晚,巨人网络发布公告,宣称2016年开始筹划的305亿元收购以色列游戏公司Alpha99.9783%股权事宜暂时停止,原因是交易对方提出解除原《资产购买协议》及对重大资产重组方案进行调整变更的要求。随后,公司公告从证监会撤回了上述重组方案的申请。
长达两年的重大资产重组进入关键期,巨人网络的一纸撤回申请公告引发众多猜疑。紧接着,巨人网络实控人史玉柱的微博发声,再次将这次重组暂时中止的原因或明或暗地暴露出来。
史玉柱在微博中称,最近遭受人身安全威胁、网络谣言攻击等,巨人网络已经报案。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截至目前,史玉柱及巨人网络均未明确指出遭受人身安全威胁、商业活动等,但市场依然将其指向巨人网络正在推进的上述重大资产重组。
公开资料显示,巨人网络是由史玉柱设立的游戏公司,2015年借壳世纪游轮登陆A股,2016年推进305亿收购以色列游戏公司Playtika的交易。
今年8月10日,原本这笔交易已进入证监会重组审核委审核环节,但在这一天,证监会官网公告称,原定审核巨人网络的重大资产重组方案因涉及重大事项核查,决定暂停审核。
直到9月15日,巨人网络宣告撤回申请,这意味着这单重组交易要从头再来。
重组交易不顺利,公司的股价也走得不好看。
2015年,巨人网络借壳世纪游轮,其股价从34.82元一路飙升至231.10元。此后,股价在震荡中前行。期间,公司曾在一年之间实施每10股转20股、每10股转2股的送转股。复权价计算,其股价最高出现在2017年3月31日,达到310.40元。不过,从此之后,股价持续大幅下跌。截至此次停牌前的9月14日,收报77.21元(复权前为18.98元),不到一年半时间,股价跌幅达到75.13%。
巨人网络的市值缩水更为明显。2017年3月31日,其市值达到1485.39亿元,而在今年9月14日,仅为384.23亿元,蒸发了1102.16亿元。
净利增速下滑,信披违规
市值蒸发逾千亿,除了巨额重组搁浅外,也与公司经营业绩增速大幅下滑有关。
2016年,巨人网络完成对世纪游轮借壳重组,彼时,双方作出了业绩对赌,即巨人网络在2016年至2018年实现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净利润分别不低于10.02亿元、12.03、15.03亿元。
目前,2016年、2017年,其分别实现11.13亿元、13.83亿元,完成率为111.15%、114.97%,均已超额完成任务。这期间,公司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为338.15%、20.71%。
而在今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为7.10亿元,同比增幅降至1.87%。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公司信披违规。巨人网络重组之时曾配套募资50亿元,用于“网络游戏的研发代理与运营发行”、“在线娱乐与电子竞技社区”、“互联网渠道平台的建设”、“网络游戏的海外运营发行平台建设”、“大数据中心与研发平台的建设”等5个募投项目,募投项目约定的资金用途中包含铺底流动资金合计3.63亿元。
截至目前,在线娱乐与电子竞技社区、大数据中心与研发平台的建设两个合计15.88亿元项目至今分文未投入,资金投入比重最高的网络游戏的研发、代理与运营发行项目的进展也才只有43.65%。
此外,公司另外增加了电子竞技与大数据中心的建设、旺金金融股权收购及增资项目,目前,仅后者的收购项目完成。
值得重点关注的是,今年9月,深交所向巨人网络发出监管函,重庆证监局作出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二者指向的同一事件是巨人网络对募投资金使用问题。2016年9月6日,巨人网络将上述3.63亿元募集资金从募集资金专户划转至公司自有资金账户,该笔资金截至检查时尚未使用。但公司在公告称,均称已使用该募集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