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中国金融市场,以股灾开场,以债灾收官。
债灾首先打蒙了债券代持。“债券代持”是指在不转移实质所有权的情形下,请他人代其持有债券的业务。这并非一个标准金融术语,而是一项由市场自发形成,目前处于灰色地带的业务。具体操作是这样的:债券持有方与代持方达成协议,通过银行间市场将债券转让给代持方,同时商定,在约定时间以事先约定的价格由债券持有方赎回,实际持有方给代持方支付资金使用成本。
国海证券就与20多家机构玩起了债券代持游戏。如果市场正常,大家都有得赚,皆大欢喜。但债灾来了,国海反悔了,想赖账了,代持方群情激奋。在多次谈判未果后,2016年12月20日各方最后决绝,放出风来:今晚不解决,开会的都不准走。国海第一次提出认账,但认账幅度是10%,代持会机构不干。晚上近10点,证监会副主席李超赶来,先和国海总裁项春生单独谈了半小时。随后国海表态,100%的认账,一场市场信用风险消解。这意味着,国海扛下近10亿的浮亏。
对国海证券来说,涉及的这200亿代持债券是个大数目,但与1万亿、10万亿的债务来说,这又是小萝卜。正在国海为200亿债券焦虑郁闷时,国务院正在为十多万亿的地方债着急上火。
2016年11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这份文件中最核心的一条是:“地方政府对其举借的债务负有偿还责任,中央实行不救助原则。”
显然,国务院试图通过《预案》再一次强调政府债务和企业债务之间的关系,试图借此打消地方部门对中央托底债务的幻想。对于银行来说,不能像以前那样只要有政府信用背书,就放贷款。
实际上,就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国务院已多次敲打。2014年10月2日国务院发布43号文《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这一次《预案》更进一步强调:省级政府对下属市县债务的责任和义务,并表示“启动责任追究程序”。
2015年8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批准2015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议案》的决议,2015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锁定16万亿元。16万亿分为两部分,一是最终甄别确认的2014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另一是2015年3月全国人大批准的2015年地方政府债务新增限额。之后按照预定目标,2016年地方债券为1.18万亿,总共17.18万亿。
虽然有43号文泰山压顶,但都笑嘻嘻,淡然处之。一家城投公司人士说,43号文出台后,见着地方城投公司关了吗?原来怎样现在还一样,就是借债融资难一点。
对此高层也明晰。在2015年召开的一次政府引导基金会中,财政部人士表示有些基金没有按照市场化原则运作,政府承担了无限责任。比如对社会资本承诺保底收益率,收益达不到的由政府补足。在2015年年底的财政工作会议中,时任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也表示,对已经进入“笼子”的债务而言,变相举债问题更令人担忧,有的地方受债务管理政策约束,通过保底承诺、回购安排、明股实债等方式变相融资,将PPP异化走偏。
面对各庄的高招儿,财政部加强了监管,内部点名批评了一些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连夜派人到各地撤回承诺函、担保函。
地方政府也不都是拿着钱瞎祸害。比如担保国家开发银行的棚改贷款和专项建设基金。这算是民生吧。但专家认为,这风险也不容忽视:在地方债务管理收紧的情况下,棚改贷款和专项建设基金填补的只是地方政府建设项目资金的缺口,“从法律上来讲,棚改贷款、专项建设基金与地方政府债务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因为《预算法》规定地方财政担保不具备法律效力。” 2016年全年估计棚改贷款会有万亿额度,使用的是人民银行给的PSL(抵押补充贷款),利率4%左右,期限最长可达25年。对此地方政府出具红头文件,事实上形成了地方债务,只是没有被纳入2016年地方债务的预算中。想想有点可怕:地方政府的债务可不是这17.18万亿,有多少债务还飘在空中?
于是有了《预案》的加码。只是,如果中央政府对地方债务真的“不救助”,地方政府只有破产一条路。而在中国现有体制下,能想象地方政府破产吗?如果能,就要对中国宪制改动了,这又是一个大工程。国海证券想赖账,有政府按着脑袋逼他咽回去,而地方政府,一批地方政府,要是也玩这一手,谁能收拾这个烂摊子?
最近有两个大城市的政府主官离任,他们的政声还不错,但网上已有声音:查查政府的债务,查查市长任内政府债务的增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