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而日前,国务院出台实施《关于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到“在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前提下,支持各地区在新型城镇化、国资国企改革、区域性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房地产税、养老和医疗保障等方面探索创新。”
一时间,关于房产税的议论再次铺天盖地而来。虽然房地产税作为典型的地方税,针对各地会有不同的执行情况,但是2017年房地产税是否会大范围普及,这对于刚刚获得释放的改善需求来说,绝对是极为关注的。
房产税提法逐渐消失
房地产税非降房价手段
首先,分区房产税和房地产税是讨论的前提。
房产税开征于1986年,适用范围较窄,起初仅限于单位和个人的经营性房地产,对个人住房则实行免税,因此对百姓生活基本没有影响。目前在上海、重庆两地实行试点实施的是房产税。
从2011年起,个人征收房产税在上海、重庆两地试点实施,征收条件和税率如下:
上海
针对上海市居民家庭在当地新购且属于该居民家庭第二套及以上的住房,家庭人均居住面积超过60平方米的,以及非本市居民家庭在本市新购的住房,适用税率暂定为0.6%。
重庆
房产税的征收对象为个人拥有的独栋别墅(不论存量房还是增量房)、房价达到当地均价两倍以上的个人新购高档住房,以及在重庆市无户籍、无企业、无工作的个人新购二套及二套以上住房,税率在0.5%-1.2%之间。
房产税试行至今,对房价的调控作用其实并不显著,尤其上海自2011年开始房价一路攀升,而重庆在今年1月14日,则为房产税“加码”,即日起在重庆无户籍、无企业、无工作的“三无”个人新购的首套及以上的普通住房需要缴纳房产税。
显然,房产税的征收对房价并没有产生直接的抑制作用,但是每当房价上涨,房产税又会被拿出来议论一番,这仿佛已经是近几年来惯常的流程。而近日国务院出台实施《关于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的指导意见》中提及的则是房地产税。
其实,从近两年国家正式文件或相关主管部门的言论中,都是使用房地产税这个概念。
房地产税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即一切与房地产经济运动过程有直接关系的税都属于房地产税,包括房地产业营业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房地产税、印花税等。
欧美国家现行实施的就是征收房地产税,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都有规定,自住房不收税、按揭抵扣税、出售房产按获利差价计价收税等。
房地产税在欧美国家由来已久,以美国为例,全美50个州都征收房产税,这一税目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在温哥华、悉尼等城市被评为全球最宜居城市,受海外客户追捧房价涨幅不小,但从总体上看房地产税还是在抑制投资投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有网友晒出其在美国的房产自2006年起的税收账单,并以自由房屋的税收自行估算,其30年支付的房地产税金综合占该房地产总估值的20%不到;同时还提出,房地产税不仅能用于公立学校的免费义务教育,而且可部分抵消个人收入税,因此实际个人支出要低于房地产税的表面数据。
网友整理的美国各州房地产税税率
就国外经验来看,仅从房地产角度来说,能够抑制投资和投机,调整房地产税收结构,同时也能够促进公平,调整收入分配,也有利于改善城市公共服务。
中央财经大学税务系教授汤贡亮认为,房地产税对于那些房产较多、个人拥有住房面积较大的群体来说,确实会增加一定的“养房”成本;但长期来看,房地产税是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补充;对楼市的调节作用非常有限,尤其是对城市房价,供求关系起决定性作用,税收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2017年是开征房产税的最好时机?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城市与房地产研究室主任倪鹏飞的一则言论也颇为引人注目。
他表示,2013年之前是征收房地产税的最佳时机,因为住房相对比较短缺,房价一直在上涨,而现在房价已经出现新的变化,特别是对于三、四线城市来说,征收房地产税的最佳时机也许错过,但是对于一、二线城市来说,由于房价还在上涨,正是开征房地产税仍是最佳时机,对抑制投资也比较有效。
就目前来看,房地产税的推出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目前多位专家均在不同场合发表看法,认为可以在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率先开征收房地产税,不过征税起点设置高一点、税率设置低一点,通过一段时间将房地产税制度建立起来,至少在2020年房地产税的框架应该初步形成,并在全国一些重要的区域和城市开征。
不过,日前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郝如玉在第十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上透露,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提出了加快房地产税的立法步伐和促进环保税的费改税内容,今年全国人大安排了环保的费改税,但房地产税方案还在起草,操作难度很大。
所以,2017年房地产税并不会立刻全面推行。但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会长刘剑文也表示,本届人大任期是到2017年底,因此,预计房地产税法最快将在2017年底前通过,慢的话可能会在2017年底提交审议,在下一届人大任期内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