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商品和服务价格“涨”声一片,过去一直在红海中厮杀的家电、手机等商品今年也忍不住开始调价。根据北京中怡康时代市场研究公司的统计数据,2017年前七周,空调、冰箱、洗衣机、油烟机、彩电五大品类的线下累计零售均价同比分别上涨4.3%、1.2%、5.6%、7.1%和6.6%。华为、魅族、小米、乐视等手机品牌不止一款型号上调了售价,涨价幅度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除了猪价等着跳水,各行各业都在酝酿着涨价,通胀抬头迹象已经十分明显。
房子一年比一年贵,物价一年比一年高。然而,“没有猪参与,何来通胀?”近期券商报告纷纷提到一个事实是,历次国内通胀都伴随着猪肉涨价,如2003年、2007年和2011年,甚至还包括去年初短暂的CPI上行。这不仅是因为猪肉在CPI中的权重较大,而且猪肉价格与粮价存在相关性,猪肉价格的上涨往往也伴随着粮价的上涨。因此,历次通胀都是以猪肉、粮食等食品价格上涨为特征。
如今,猪不飞,粮不动,通胀指标很稳定。但是,这与我们普通人的感受差异巨大,尤其是过去一年里,非食品类商品物价上涨和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大涨,是如此的“触目惊心”。而且从宏观层面看,广义货币(M2)余额到今年1月底达到157万亿,比2016年GDP总值74万亿,整整多出80万亿。货币存量压力巨大,通胀如何保持基本平稳?
普通群众感觉物价涨得这么高,但是CPI却这么低,不得不说,当前CPI统计确有继续完善的必要。一直以来,在CPI的世界里,“楼不如猪”,CPI不怎么反映房价变化,也较少去反映由房价所带动的城市服务品的价格上涨。
如果把CPI是否超过3%作为央行调整货币闸门的参考指标,引起的后果更为严重,最直接的就是货币信贷总量的大幅飙升。过去10年里,M2余额由2006年的34万亿,到今年1月底的157万亿,10年间飙升了近4倍,同期GDP增长不到3倍。钱发多了一定会找地方宣泄,过去十年里,生姜、大蒜、股票、艺术品、房地产等价格轮番上涨。
由是观之,反映通胀的指标不食人间烟火,对于长期以来的国内经济重大结构性失衡问题,一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今计,改革CPI统计中的结构性问题应尽早提上日程,使其能够更真实反映价格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