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革命或将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我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牢牢抓住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会窗口”,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领域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为重点,加快破除阻碍“创造性毁灭”的体制障碍,着力增加创新要素、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前瞻布局信息基础设施等,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促进生产要素积累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多数国家已推出振兴制造业的战略或计划。对于整体还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我国而言,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发展背景下,经济发展将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本趋势
历次科技革命通过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催生出新的行业、改造传统的产业、塑造产业格局,推动产业革命爆发。孕育发展中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也不例外。
新科技革命的可能突破领域
科技革命是产业革命的先导。科技发展受多重因素影响,既有源于人类的好奇心和科技发展的惯性等内在动力,也有与经济和安全紧密相关的社会需求和投入因素。未来的科技发展将更加以人为本,促进和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成为科技创新的基本理念,绿色、健康、智能将成为引领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或将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
新产业革命的主要发展趋势
新产业革命是新科技革命的结果。一方面,无论是从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演进趋势,还是从人类共同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孕育发展中的新产业革命的爆发将更基于多重技术的交叉融合。另一方面,尽管第二次技术革命和第二次产业革命爆发以来,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到产业革命的时间越来越短。从目前最有可能催生新产业革命的几大科技领域来看,还未出现有广泛关联性和全局性并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方面面产生深刻、持续影响的重大科技突破和发明应用,或许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此外,孕育发展中的新产业革命将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技术路径、产品形态、产业模式,推动产业生态和经济格局重大深刻调整,相比历次产业革命对制度的要求也将更为苛刻,更可能发生在具备良好制度条件的国家和地区。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理论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质上是新生产要素替代旧生产要素、新生产方式替代旧生产方式、新动能替代旧动能的“创造性毁灭”过程。实践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提供机遇。考虑到我国发展基础,也并存一系列挑战。
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改造传统生产模式和服务业态,推动传统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变革,促进工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融入到传统制造业的产品研发、设计、制造过程,将推动我国传统制造业由大批量标准化生产转变为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智能化个性化定制生产,大幅提升传统产业发展能级和发展空间;新能源技术广泛应用于传统产业,将直接降低传统产业能耗水平。另一方面,促进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全面嵌入到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将打破我国传统封闭式的制造流程和服务业业态,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在产业链上融合。随着产业高度融合、产业边界逐渐模糊,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将不断涌现,现代产业体系还将加速重构。
催生新的经济增长动能
新技术及其广泛应用将促进生产效率提高,直接提升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而新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则将打造出新的业务部门和新的主导产业,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提升潜在经济增长率。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突破应用,将改造传统的资源配置和生产组织方式,促进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智能机器人等广泛应用将替代低技能劳动、简单重复劳动,将缓解劳动力紧缺并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新技术在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取得突破,将催生出具有关联性强和发展前景广阔的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尤其是依托我国纵深多样、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必将发展成为我国产业重要新增长点。
造成新的结构性矛盾
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应用将促使全球价值链出现分解、融合和创新,对我国的比较优势、要素供给、制度供给等形成重大影响。一方面,或将造成传统比较优势削弱而新的比较优势难以形成。颠覆性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打破原有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模式,推动全球从产业链式分工转向产业网络式分工,劳动等要素低成本比较优势和传统加工制造环节的重要性将降低,创新要素和研发设计活动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强化,而中长期内我国创新优势的培育却面临较大的国内外压力。另一方面,或将造成生产要素供需结构失衡。由于我国人才结构的适应性、教育体系的前瞻性等不足,劳动者或将难以与信息人才、数字人才、智能人才的需求相匹配,可能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新科技产业革命对传统的钢筋混凝土型物质资本需求降低,而对数据、知识等无形资本的需求则加速上升,或将出现资本供需结构性失衡。此外,或将凸显制度供需结构矛盾。新科技产业革命将摧毁旧生产力与旧生产关系,将加剧我国现行教育、科技、就业、社保、法律法规等传统制度体系与新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原来瞄准发达国家的体制改革路线也不再适用。新科技产业革命突破式技术变革特征,还将激化我国传统产业政策与新科技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
对策建议
牢牢地抓住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开启的“机会窗口”,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领域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为重点,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破除阻碍“创造性毁灭”的体制障碍,着力增加创新要素积累、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前瞻布局信息基础设施等,提高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促进要素积累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完善创新生态体系,提高技术支撑能力
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聚焦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关键领域,加快建立产学研对接的创新链和产业链、构建多方参与的创新创业网络、布局一批具有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项目。一是修补创新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逐步深化科研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围绕行业需求整合现有创新载体和资源,构建新型创新平台,开展行业前沿和竞争性共性关键技术、先进制造基础工艺等方面的研发和产业化,弥补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之间的创新链缺失。二是构建创新网络,提高创新系统开放协同性。深化行政、事业和国有企业改革,强化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创新主体的充分互动,推动创新资源在各类组织之间有效流动,形成开放合作的创新网络和形式多样的创新共同体。此外,加强重大前沿领域的战略布局,筑牢创新发展根基。政府牵头,联合企业、研究机构、大学等进行协同创新,推动战略性技术与产品取得突破,并向各产业、各领域应用扩散。在智能制造、重点新材料、重点生物技术等新科技产业革命技术重点突破领域继续布局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孕育一批颠覆性技术,创造出一批新产品、新需求、新业态。
推进人力资本培育,提高劳动支撑能力
围绕提高人力资本积累,以信息人才、数字人才、智能人才等为重点,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一是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前瞻性地把握新科技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融合协调发展,培养出适应一线实践领域的技术人才。二是强化高端创新人才培育。改革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学科结构、推动科教融合、改革人才评价方式,引导推动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组织实施一批重点人才工程、重大科技任务和攻关项目,在创新实践中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企业家人才。三是着重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战略,强化无形资产保护,提升我国应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软实力。
加快信息设施建设,提高资本支撑能力
围绕提高资本积累,不断完善科技金融体制、加快信息设施建设,强化资本市场对信息、数据等投资的支持和政府对公用性设施的投资。一是不断完善科技金融体制。把握新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对PE/VC等金融服务的需求,建立多元化科技融资体制,完善科技金融进入退出机制,加快完善资本市场。二是着力补足信息基础设施短板。适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快推进大数据、云计算、超级宽带、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工业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适当前瞻布局相应领域重大基础设施,提升我国应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硬实力。
引导高端产业发展,提高产业支撑能力
围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升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中高端产业国际竞争力。一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顺应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在制造业领域大规模运用的趋势,充分发挥我国市场需求潜力大的优势,加快制订促进新一代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财税、信贷政策及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引导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促进制造业企业管理和业务流程创新,推进社会化服务与制造环节的“无缝对接”。二是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顺应制造业服务化的新趋势,加快现代服务业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研发设计、信息传输服务、计算机和软件服务等与先进制造产业相匹配的现代服务业,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引领先进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制度支撑能力
围绕创新体制机制,深化相关配套制度体系改革并加强新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着力提升我国适应、参与和引领新科技产业革命的制度支撑能力。一是推进配套制度改革,优化新科技产业发展的体制环境。适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制度创新是多方面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加快优化制度体系建设,重点破除阻碍技术创新、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二是推进产业政策转型,优化新科技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推进产业技术政策由“追赶主导型”向“并跑和领跑主导型”转型,产业结构政策由“选择性产业政策”向“功能性和普惠性产业政策”转型,产业布局政策由“关注国内区域间布局和转移”向“更加注重产业全球化布局”转型,产业组织政策由“注重大企业发展”向“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转型。同时,加快构建适应新科技产业融合发展趋势的管理体制或部门协调机制。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 易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