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相关资料图)
编者按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显示,我国民众每天平均睡眠时长为7.06小时,64.75%的被调查者每天实际睡眠时长不足8个小时,超过8个小时的比例仅为7.97%。关于睡眠的认知误区有多少?影响睡眠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获得高质量睡眠?在3月21日“世界睡眠日”到来之际,针对上述问题,本报推出科学睡眠系列科普文章,以期帮助大家走出睡眠的认识误区,建立健康科学的睡眠习惯。
关于睡眠,您是否也会听到类似这样的说法:“我做了一晚上梦,睡得一点都不好。”做梦真的就意味着没睡好觉吗?
其实,做梦本身是人体一种非常正常且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每个人每天晚上有20%到25%左右的睡眠时间都是在做梦中度过的。
记得梦境只是因为恰好在特殊时间醒过来
人们正常的睡眠结构周期分为两个时相: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和快速眼动睡眠期,二者交替出现,交替一次为一个睡眠周期。每个睡眠周期约为90到110分钟,其中快速眼动睡眠期约占20%到25%,一晚上约重复4到5个周期。
睡眠时,人由清醒状态最先进入的是非快速眼动睡眠期。该期特点是全身代谢减慢,没有明显眼球活动。非快速眼动睡眠期一般来说分为4期,其中1、2期属于浅睡眠期,睡眠最浅,受刺激后易醒;3、4期属于深睡眠期,不易唤醒。
快速眼动睡眠期是较为特殊的睡眠状态,约占整个睡眠周期的1/5到1/4。在快速眼动睡眠期,全身代谢加快,眼球在眼皮下快速活动,脑电活动类似于清醒状态。大多数梦境都发生在这个时期。觉得自己总是在做梦的人,就是因为他恰好在快速眼动睡眠期醒来,所以能记得梦境,而有的人则是在非快速眼动睡眠期醒来,所以不会记得梦中的情景。
正常做梦有益身心,惧梦心理不必要
其实,做梦本身是有很多好处的。比如,可以促进儿童大脑正常功能的发育,有些人的智慧、灵感或者创新的想法也是在做梦过程中获得的。另外,做梦有时候还有助于宣泄不良情绪等。
既然睡觉做梦是正常现象,并且有很多好处,那为什么很多失眠患者会因自己“整夜做梦或梦多”而苦恼呢?
一方面,这跟他们缺乏相关睡眠知识而产生的惧梦心理有关。这种失眠与其说是因为多梦的影响,倒不如说是他们心理上所要求的睡眠深度没有得到满足而造成的。
另一方面,一些人对自己的健康过分关心,对梦感过分关注,反而使得梦感增强了。反过来,梦感增强又加重他们对健康的担心、对失眠的恐惧,以至形成恶性循环。
需要注意的是,“做梦有害”的惧梦心理会加重个人的心理负担,从而影响到日常的工作学习和身体健康。
经常梦魇或做噩梦需要及时就诊
虽然做梦属于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但经常做噩梦或者经常出现梦魇则是有害的。经常做噩梦,多数是因过去一些创伤事件刺激所致,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认知行为疗法、催眠疗法等方式进行心理治疗。
梦魇则是个体对压力或重大生活事件所产生的焦虑或恐惧心理在睡眠状态下的反映。人在入睡状态下,血压会进一步降低,造成心脑缺血,供氧减少,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比感觉中枢先进入抑制状态;或由于外周神经进入抑制状态比中枢神经快,从而造成神志清楚、运动瘫痪的梦魇症。
如果只是偶尔出现梦魇,不用过分担心,但如果长期梦魇,则需要考虑是否出现了精神、心理或躯体的疾病,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作者系北京小汤山医院中西医结合康复科/睡眠医学门诊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