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地质公园全记录》由齐鲁书社出版了。我和作者田晓东是大学同学,而且我还是他和书中照片拍摄者赵洪山的牵线人,所以我有机会先睹为快。
晓东在序言里说:这本书“用‘地质眼’观察审视,紧随‘石’尚,‘八面受敌’,全面记录和展示中国41处世界地质公园大地律动的震撼之美和色彩各异的人文风情。”我就从这三个带引号的词组入手,谈一点阅读体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世界地质公园全记录》,田晓东著,齐鲁书社2023年1月出版。
何谓“地质眼”
我理解的“地质眼”,既要能洞察地质遗迹蕴含的科学信息,又要能将其景观之美表述出来。晓东的“地质眼”,首先体现在他给每个世界地质公园赠送的四字名号,让人过目难忘。
例如,将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称作“地质摇篮”——北京西山是我国最早培养地质人才和开展地学研究的基地,称其为中国地质学的摇篮毫不为过。
把“五世同堂”的桂冠送给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也恰如其分。作为一个经常带学生来此实习科考的地质学教师,我认为从定位嵩山地质演化史和地层出露的基本特质而言,没有比“五世同堂”一词更言简意赅或更合适的了。这本《中国世界地质公园全记录》的封面,采用的就是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内的少室山“书册岩”。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的“双钉峡谷”,看似生冷刻板了一些,但是看完“双钉峡谷”之第一个小标题“金钉子”——“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之后,你又会感觉采用这样的题目,正是作者的那双“地质眼”在起决定作用。
紧随“石”尚
“石”尚一语,一言以蔽之,即发现石之美,所谓“石不能言最可人”。
“石”尚中有宝石。可可托海世界地质公园的“三号矿坑”,盛产绿柱石、祖母绿和海蓝宝石等真正的宝石;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的蒙山园区,是全国唯一的钻石主题公园,如今已成为花海求“爱”、爱情铭“钻”的浪漫之地。
“石”尚中有雅石。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的苍山大理石,可制作“端友”石屏;石屏可见“危峰断壑,飞瀑随云”,明代即被列为“文房十友”之首。
“石”尚中有化石。无论是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恐龙蛋”、自贡世界地质公园的恐龙化石,还是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都是妥妥的化石界的“天花板”。
人与风景相遇是一种缘。通过阅读本书领略“万壑千岩变态生,卧游亲历笑曾经。一方盆景频看画,百叠芙蓉俨作屏。雨潜洞天巢石笋,云横嶂岭泄飞琼”的气象万千,是一种精神享受。
“八面受敌”之法
“八面受敌”,本义是大文豪苏东坡提倡的读书法,晓东此处借指“广泛收集资料,资料来源既有无数地质工作者的论文专著,又有县志、山志、游记,还有历代骚人墨客游历登临留下的诗词歌赋,更有珍贵和不可磨灭的红色记忆等”。惟其如此,他才能大施拳脚,下笔成文,不受窒碍。
晓东又葆有一颗诗人心,并多有诗文创作。例如,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紧随“石”尚之余,加上一节福鼎问茶,还信笔为“蝴蝶茶”做了两首小诗:其一,“鸿雪洞前认故家,因缘生叶不生芽。分身可作庄周梦,白梗今称蝴蝶茶”;其二,“终日向人多酝藉,年来水木湛清华。心眉交展凭滋味,差似白毫绿雪芽”。还有《周口店》“猿人牙齿现遗踪,考古命名赖‘二生’。发掘惊天头盖骨,同乡校友裴文中”;《月牙泉》“党河幼女月牙泉,惯识洪荒幽且闲。眸子天生蒙古褶,风沙作意莫能沾”等。诗歌数量虽然不多,但足以证明其写作诗歌的才华。
晓东对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译,一直很感兴趣。这个爱好,让他在关于可可托海世界地质公园的那篇文章中得到极好的发挥。可可托海,哈萨克语“绿色的丛林”,在蒙古语中意为“蓝色的河湾”。“可可”也译为“青色”,例如可可西里,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山梁”,寓意“美丽的少女”;蒙古语“库库淖尔”,意为青海湖,也是青海省得名之由来。其中,“可可”“库库”都是蒙古语青色的译音,因地域不同,译音用字又略有差异。
这部由田晓东撰文、赵洪山摄影的有关中国世界地质公园的普及读物,是一部“地质眼”与“诗人心”的天合之作,也是一部将地质科学与人文科学完美结合的科普佳作。
(作者系河南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