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科普时报讯(记者陈杰)4月23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该所海生爬行动物课题组在以往采集的化石中发现了一个主龙型类新成员,因其具有细长的颈部,研究人员认为是一个新属种,将其命名为“隐秘细颈龙”。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发表在国际期刊《解剖学记录》上。
长长的脖子能带来很多生存优势,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脊椎动物中产生了诸多“长颈”的类型,例如蛇颈龙类、蜥脚类恐龙和长颈鹿,以及多种鹭鸟等。然而,地球历史上最夸张的“颈身比”,出现在一些三叠纪的主龙型类身上,长颈龙和恐头龙就是其中的代表。体长接近6米、3米长的颈部含有13节颈椎的长颈龙,是通过单节颈椎增长的方式来发展出长脖子;体长5米、近3米的颈部却拥有30多节颈椎的恐头龙,则是凭借增加颈椎的数量来形成超长的脖子。
此次课题组发现的细颈龙标本头骨、齿列和颈椎与长颈龙、恐头龙等主龙型类有明显的区别,其颈部与躯干比介于巨胫龙与具有超长脖子的长颈龙之间,但颈椎延长程度仅与巨胫龙相当,处于爬行动物的一般水平。有趣的是,细颈龙并不是通过延长每节颈椎来加长脖子,而是增加了颈椎的数量,其颈椎数量超过18节,明显多于长颈龙科的其他成员,与恐头龙趋同。
研究人员推测,在这些长颈的主龙型类中,通过增加颈椎数量来增加颈部长度,是更先出现或更为普遍的现象。纵观所有具有长颈的脊椎动物类群,从蛇颈龙类到蜥脚类恐龙,再到鸟类,通过增加颈椎数量来加长脖子的情况,貌似比通过延长每节颈椎更为常见。
在各种具有长颈的脊椎动物类中,颈部增长通常是对于取食的适应。细颈龙的发现,也印证了在这些三叠纪主龙型类中,加长的颈部很可能与其食鱼习性有关。
可惜的是,细颈龙的发现未能完全解答这些早期主龙型类超长颈部的演化过程,甚至为其系统发育关系、颈部加长方式添加了更多的“干扰因素”。早期主龙型类的“长颈之谜”,仍有待更多的化石发现和综合研究来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