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举行的中国科幻大会首次采用虚拟主持人,为观众打开了数字世界的大门;“元宇宙空间”为游客提供了赛博消费场所,游客可用不同的身份肆意畅游;科幻主题公园将游客拉入神奇的科幻世界,让人们感受到置身于宇宙星空的震撼之感……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参与到数字科幻产业中。
近年来,中国科幻产业与数字技术发生了深度融合,《三体》《流浪地球》等IP产业链形态日益拓展,形成有声书、数字虚拟人、主题公园、元宇宙等多种形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催生新业态,科幻产业多面开花
2022年,我国出台《“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十四五”期间,北京也将实施科幻产业发展扶持计划,打造科幻产业集聚区,为科幻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政策支持。
最近火爆的科幻主题元宇宙游戏《重启宇宙》以《流浪地球》为主题内容,建立了元宇宙虚拟世界、虚拟地产体系与商业体系。“中国现在的数字经济、数字文化产业在一些方面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科幻产业与数字技术具有天然的融合性,要深化VR、AR、人工智能、沉浸式技术等在科幻领域的运用,加快新业态的迭代升级。”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与舆情研究所所长、知名文化产业学者郭万超说。
数字化也成功让中国科幻电影展翅腾飞,如今一大批中国科幻电影成功走向全球,这背后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持。“郭帆拍摄《流浪地球1》的时候,99%的镜头都是在摄影棚里实现的。中国科幻电影已经进入一个以数字技术为主要辅助技术的时代,也正在探索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可能性。”青岛东方影都产业控股集团总裁孙恒勤说。
数字技术同时照亮了中国科幻文旅的前进道路。海昌海洋公园奥特曼主题馆、上海迪士尼漫威英雄总部、北京环球影城变形金刚基地、长隆海洋王国、上海科技馆……这些体验性质的科幻主题公园与场馆通过数字技术,将光影、声音、影像融合来营造如梦似幻的科幻氛围,形成科幻科普文化、教育的新型传播形式,为游客带来了沉浸式体验。
Xenario飞来飞去CEO王义庆认为,内容决定了展示的核心价值。“飞来飞去的初衷是打造展馆新标准以及为社会创造价值,我们正在探索一种全新的沉浸式硬科幻主题体验,这种体验也可以是主题公园式的。以这样寓教于乐的方式走进科学的殿堂,启发青少年勇敢创造未来。”
《2023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为877.5亿元,其中数字阅读营收首次超过纸质阅读,有声书、数字阅读、纸质阅读的营收趋于平衡。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文化产业学者陈少峰认为,当前科幻产业出现了明显的媒介融合趋势,元宇宙的出现为体验式科幻经济提供了可能。“在未来,科幻阅读、科幻影视、科幻文旅或将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新形式,科幻还可能与教育结合,变成教育的一部分。”
挖掘好内容,实现技艺结合
中国科幻产业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全民想象力、传播优秀中华文化提供了支持。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只注重经济效益却轻视内容创意,依赖技术而缺乏内容,这些问题也考验着数字科幻产业的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在一些中国科幻IP开发的过程中,应坚持科幻产业艺术性与技术性的结合。实际上,故事创意、内容撰写等与数字技术并不冲突。相反,数字技术能够更好地为创作人才进行服务,挖掘有用的信息资源。
迪士尼动画艺术家道尔顿·格兰特表示,在科幻创作过程中,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利弊取决于人们的使用目的。数据本身没有对错,有时大数据能够帮助创意者从海量信息中挑选出有用的信息。因此,数字科幻产业发展应注意协调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实现“技艺结合”。
在数字经济时代,业内呼吁中国科幻产业加强与中华文化紧密结合,助力中华文化海内外传播。在陈少峰看来,想要发展数字科幻产业,应该做到人文沉浸式与技术沉浸式的结合,一是能够通过技术为观众带来新奇的体验,二是能将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真正传播到观众的内心。
培育大市场,完善IP开发机制
有专家建议,在数字时代,发展中国科幻产业应当注重科幻的内容与艺术性,同时也要注意市场的反馈,形成良好的数字生态环境。
“虽然《三体》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科幻IP,有海量粉丝的基础,但是相应的开发机制不健全、专业性不强、IP转化不够、产业链不完善。”郭万超表示,因此科幻产业要进一步协调IP与商业开发之间的关系。
郭万超介绍,迪士尼在IP开发与转化中积累了大量经验,特别是组建了跨学科领域的专业团队参与项目开发制作的经验值得学习。“一套成熟的IP运营机制包含着各类专业性团队,设计、技术、内容研发、法律顾问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商业模式方面,积极拓展科幻产业新模式,采取多产业开发的机制成为应有之义。对此,陈少峰提出“联合甲方”的开发机制,希望联合各产业链,实现数字人、虚拟场景、线下体验等上下游环环相扣,加强IP开发的关联性。
(本文作者为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幻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王嘉诚钱冰洁宁晋环李珂方瑞晴孙菁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