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五大名窑”之哥窑,相较于汝窑瓷器的天青般釉色,钧窑瓷器的五彩斑斓,定窑瓷器的洁白如玉,官窑瓷器的稳重大气,而它所烧造的瓷器却自带一种独特美感和神秘气息,甚至有人直言“哥窑绝类古官窑”。
名称由来及发展
哥窑最早见于元代孔齐的《静斋至正直记》:“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器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其“绝类”正说明哥窑瓷器的品质与南宋官窑相当,釉色清新淡雅,造型端庄,代表了当时制瓷的最高水准。因而,哥窑名称的由来应该是遵循了古代窑址属地命名法。
(相关资料图)
其起源则更具戏剧性,明代陆深《春雨堂随笔》记载:“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随后在明嘉靖四十年浙江通志也有类似记载。由此可见,著名的龙泉窑与哥窑应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研究表明,创烧于南宋的哥窑,主要依托官窑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丰茂的植被,及技艺精湛的窑工烧造精品青瓷进行销售。直到官窑停烧,哥窑精湛的烧造水平早已对地处浙江西南的龙泉窑产生巨大影响,各窑口纷纷烧造类似哥窑的黑胎厚釉青瓷,并创新产生白胎厚釉青瓷、龙泉粉青、梅子青等驰名中外的青瓷品种。
开片工艺堪称一绝
发达的经济、便利的交通和精湛的技艺,形成了宋代仿烧优秀瓷种的常态。哥窑在官窑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青瓷。优秀瓷种的工艺流程大体相同,分为原料制备、成型、施釉、烧制等多个环节。
哥窑的工艺特征,明嘉靖《七修类稿续稿》也有记载:“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薄、油水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圾破。”不难看出,哥窑继承了官窑瓷器紫口铁足的艺术特征,但官窑虽有开片,却如汝瓷一般,以开大片为主,哥窑却是细碎如蝉翼,有称之为“百圾破”,亦有称之为“冰裂纹”的。而从传世哥窑及窑址出土标本来看,哥窑为黑胎青瓷,部分紫口铁足,胎骨厚薄不一。釉色有青色、青灰色、月白色、米黄色等,釉层较厚,呈乳浊状。最为独特的是其细密的开片,是哥窑釉质一大特色。
何为开片?从材料学角度来说,釉为玻璃态物质,其内部结构较为疏松,因而膨胀系数通常高于胎体,当二者膨胀系数差异过大即发生开片现象。日常我们所见瓷器釉层均有开片现象,只是开片大小疏密不一。开片曾被视为釉层缺陷,随着时间的推移,因其所体现的自然美,尤其是它与青翠釉色相结合,给人以“巧夺天工”的感觉,这才作为装饰受到广泛喜爱。
相比而言,哥窑釉因钙钾含量较高,因而膨胀系数较大,开片则非常细碎。好在,古代窑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将哥窑瓷器放置于特制的彩色墨汁中,久而久之墨色浸入釉层开片处,形成墨线细密交织的宏观表现,也造就了哥窑“金丝铁线”的独特艺术特色。
秉持创新发展的理念
哥窑瓷器以官窑为蓝本烧造,在艺术设计方面与官窑一样,秉承着“道”器一体、自然和谐的艺术设计理念。虽然哥窑瓷器并非为皇家服务,但自然、和谐、包容的文化理念却已成为时代的审美趋势。
哥窑以时代审美思想为指导,设计出独树一帜的青瓷产品。值得一提的是,哥窑不单纯自封于对时代美学的追求,创新发展是其能够延续窑火的根本因素。自宋代以后,历经元、明,哥窑瓷器在烧制中思索,在创新中发展,为后世龙泉、景德镇等地窑口工艺的发展,窑业的兴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从而成为宋代“五大名窑”中独特、璀璨的后起之秀。
(作者系河南省中原古陶瓷研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工学博士)